文丨王牌杂烩饭

翻开李白的诗,顿时满手留香,既有“焚读道经”的清幽玄远,也有“尘动罗袜”的旖旎缠绵,还有“焚入兰台”的谨慎谦恭,更有“纵死侠骨”的豪迈激烈。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什么“香”这个意象在李白诗中如此常见,是和他的生活息息相关么?这种“香”的嗜好是李白独有的么?

中西方香学差异 焚香听雨知禅意(1)

文人焚香宴坐

打开诗词数据库,搜索“香”字,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看来“香”并不是李白独好,唐宋两代诗词中,“香”字分别以4200次及21000多次的出现率雄霸唐宋诗坛,这个数据也遥遥领先其他朝代,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中西方香学差异 焚香听雨知禅意(2)

“香”字在各朝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

数据库中,《全唐诗》收诗大约5万,宋一代,收诗词大概20多万,在这些诗词中,出现“香”字的诗句几乎占了各自朝代全部诗词量的十分之一!要知道,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米”、“稻”之类词频仅勉强过千,而文人最重视的“书”字,词频也只是与“香”持平而已。

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现象,香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途,又为何会盛于唐宋呢?

香之为物

没有什么东西会突兀而来,香也不例外,我们从它的定义、历史及文化影响入手,先简单了解一下它。

中西方香学差异 焚香听雨知禅意(3)

博山炉焚香

香是什么

佛家讲“色声香味触”为五感,“香”即嗅觉,这是广义的说法。狭义上来说,“香”是以各种天然芳香类物质为原料,或佩戴,或加热熏烧、或配方配制以使之散发芳香的各种香品。

香的历史

据说香的历史可上溯至远古,先人燃烧木柴以祭祀天地即为香之滥觞,实际根据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物,有证可考的香一般认为始自约4000年前,发展到春秋战国,熏艾蒿、佩兰草、喝香酒就已经很普遍了。待到秦汉,陆海交通发达后,外邦香料便逐渐盛行于中华了。

香的文化

在世界范围内,对香的爱好也惊人的一致。阿拉伯人喜在大胡子上涂满麝香;印度人随时随地都能用到拿树脂和各种香木制成的熏香;埃及更夸张,在全盛时,几乎人人身涂香油,不用香料熏衣服都不好意思上街。

原来香是这样一种美物,那么它在人们生活中具体有什么用途呢?

香之用途

北宋诗人黄庭坚专门为香写过一个“产品说明”,叫《香之十德》,说香能:

“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中西方香学差异 焚香听雨知禅意(4)

黄庭坚画像

这个说明叙述了香的各种好处,据此我们可以大概将香分为以下三类用途

“感鬼神”——宗教用途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古代社会人力不能解释的现象就会被归为神迹,神迹当然是虚无缥缈,了不可得,而香在燃烧过程中似有若无的姿态恰与神迹的这个特点契合,于是燃香就成为感通鬼神的方法。

“净身心、拂污秽、觉睡眠”——医药用途

香能入药,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五代陶弘景收集的《神农本草经》中均有记述。以沉香为例,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录沉香的药方共有8个,用于治疗恶肿、体臭、口臭、失眠等疾病,“治七孔臭气,皆令香方”。

“静成友、尘偷闲”——文人雅集用途

古代社会动荡是主流,面对家国板荡、人民朝生暮死,文人们不管得意失意,都有莫名的无可凭依之感,感叹人生如寄,怅言如梦似幻,而香的气性恰恰联系了迷离恍惚的梦境与真实,虚像与实像,在对坐无言,暂时脱离尘网的环境下,与朋友共品一炉香,感情由此升华。

香的用途我们知道了,那它为何会兴于唐宋呢?

香之盛世

香之所以盛于唐宋,笔者认为与当时的对外贸易情况、香的性状和价值及唐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都息息相关。

中西方香学差异 焚香听雨知禅意(5)

对外贸易发达是前提

众所周知,唐宋时我国对外贸易发达。唐时兼有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陆路贸易更为繁盛,贸易额之高可以用《新唐书·西域传》里的一句话概括:“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从丝绸之路得来的税钱直接可以使得安西、北庭两地自给自足。宋时海上贸易则更为发达,沿海贸易港口设有20多处,与中南半岛、南海诸国、大食诸国、西亚诸国的贸易也比前代更为红火。

香的性状和价值是必要条件

唐宋两朝对外贸易之兴盛可以想见,那么在古代运输条件极不便利的情况下,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呢?全汉昇先生对此曾下过定论:

“(商品)无论是由外国输入,或是对外输出,都须长途跋涉,远渡重洋,从而须负担一笔巨额的运费……,只有价值大而体积重量小的奢侈品才能负担得起”

而“香”正好符合这个国际贸易商品的条件。

唐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主要原因

盛唐之时,长安成为世界中心,唐人意态昂扬,生活富足,衣食住行都开始讲究起来,我们现在说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都肇始于斯。香也是如此,这一时代,熏香品香成为风潮,其时公认焚香极品为伽楠,次为沉香,再次为檀香。其中第二位的沉香又根据品级分出沉水、栈香、黄熟、马蹄四类,不可谓不细致。

中西方香学差异 焚香听雨知禅意(6)

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朝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描绘,这时不仅有专门的“香铺”买卖“刘家上色沉檀拣香”,还有专职的“香人” “供香饼子”,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更有“香药脆梅、香药糖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沿街售卖。香文化之鼎盛可见一斑。

结语

总结来说,香从单一物品发展为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香通过自己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确立了自己的商品价值,进而通过商品的不断流通,持续扩大自己的受众,在接受面足够广时,就会有人把它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进行人为的调和融汇,这一切的一切终于使得“香”从“香烟初升”一步步升级到“盛世流芳”。

我是王牌杂烩饭,欢迎大家关注

参考资料:

《宋史》、《全唐诗》、《陈氏香谱》、《众神的植物》、《东京梦华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