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以狙击五班为主角的群像电影! 文/王珉

狙击手的主演是谁 狙击手:以狙击五班为主角的群像电影(1)

作者简介:王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全国部分报刊和新媒体的影评专栏作家,厦门广电集团记者,厦门电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影视剧本学会会员。

导语

最近两年,国师张艺谋佳作不断,涉猎题材广泛——《悬崖之上》《一秒钟》《金陵十三钗》。上阵不离父女兵,此次他和女儿张末,再次执导战争题材电影,作为春节档又一部主旋律战争片,相比《长津湖》的鸿篇巨制,短小精悍,舞台剧风格,空间回合制,呈现出抗美援朝战争中鲜活的狙击手人物群像。该片纪实感更强,将侦察兵亮亮的身份这个麦高芬串起来,用近景特写狙击手正中眉心的紧张感,黑白灰色调,甚至是冰天雪地中的一片片残红,来呈现真实而残酷的敌对战场,这场战役不应被世人遗忘,抗美援朝题材如今看来更具有现实意义。

剧情简介

影片根据抗美援朝神枪手群体事迹改编。1952年冬至1953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史称“冷枪冷炮运动”。在连长(张译饰演)带领下狙击五班战士枪法过人,成为敌军的心头大患,刘班长(章宇饰演)更成为重点狙击对象。为重创狙击五班,敌方调配精英狙击小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针锋相对。但敌军却未曾料到,侦察兵亮亮(刘奕铁饰演)身上隐藏着重要的情报机密。

正文

中国志愿军中涌现出的最牛神枪手,名为“张桃芳”,被誉为“上甘岭狙神”,入伍只练2个月射击,却拿着没有瞄准镜的普通步枪,用436发子弹毙敌214人,创造出中国志愿军的最牛战斗纪录。尤其是敌我两名狙击手对峙时,张桃芳能1秒定生死快速击中对方眉心。

该片不是传记片,而是将张桃芳的事迹融入其中,但并不是像美国个人英雄主义那样,而是强调以小见大、个人因集体而长存的理念。该片没有多线叙事、囊括群像的复杂刻画,也不走廉价煽情的捷径,“人”的形象确立在以狙击五班为主角的群像里。

狙击五班是抗美援朝大军中一个小小的班组,也是志愿军百万大军中的几个小兵。他们并不是美国超级英雄那样的战神,他们都是底层小人物,善良、勇敢、友爱,怀揣家人的名字,唱着“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帝野心狼”等抗战胜利的歌曲,直面战友的牺牲。

全片以狙击手大永为主角展开旁白自述,作为感性的新兵蛋子,全连上下都知道他爱流眼泪,而他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刘班长从来不笑?班长骂他他要哭,他担心队友亮亮要哭,他看到队友受伤要哭,他看到班长牺牲要哭。可是当最后全班只剩下他一人,背负传递情报的使命时,他敢于直面两个隐藏在坦克中的美军士兵,即使是枪林弹雨,他的眼睛里也只有坚毅,他变成了不苟言笑的神枪手——另一位刘班长。他想起刘班长所说的:“距离看准头看眼里,你要手不慢,你比我霸道。”他躲在石头后,用脚勾起锅勺当反射镜,分散美军士兵的注意力,最终打中其眉心。“见火再敲后发制人。”美军士兵约翰最终还是输给了刘班长,大永的男性角色光彩放大到了极致。

不仅是大永的男性雄性荷尔蒙爆棚,五班每位士兵都敢爱敢恨。他们有的在牺牲前念叨新出生儿子的名字“铁板”,有的珍藏着媳妇做的手套,有的惦念刘班长手里的望远镜,想成为下一位神枪手。就连刘班长在老照片中也笑靥如花,可是面对敌人枪弹,他们忘却了牵挂。战友的牺牲让他们变得勇敢,生离死别让他们迅速成长——胖墩为了救亮亮,背着铁板做盾牌救人,刘班长引爆炸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亮亮辍学参军、却承担起侦察兵的重要任务,即使手被打穿鲜血直流血肉模糊,他也要写血书传递情报。他们的年龄还小,却如此勇敢地保家卫国。

虽然中国志愿军人数多,但五班手上的装备却都很普通:莫辛纳甘步枪,望远镜,作为反射镜的锅勺。而美军手中的装备却很齐全:测距仪、瞄准镜、弹药、食品罐头,应有尽有。然而决定战斗胜负的永远是人,中国志愿军更聪明更勇敢。全片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在于,冒着五班的命去救亮亮这个兵。张艺谋用“破绽”吸引观众抽丝剥茧,当刘班长意识到是陷阱时,才明白连长的意图,亮亮身上有重要的情报机密,而美军并不知道亮亮的价值,所以才会用蹩脚的中文提议亮亮交换刘班长。

除了张译、章宇,张艺谋此次全部启用毫无知名度的素人,在写实性的战争中采用生面孔,产生了记录性的真实感。并且,该片对白多用四川方言,更加可感可亲。

但该片亦有一些形式大于意义的槽点,可圈可点。第一,战场上情报重要?还是神枪手重要?笔者认为,大规模军事行动不可能仅依赖单一的情报源。第二,刘班长和五班战士们的牺牲异常悲壮。并且班长发现中埋伏、五班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仍然试图完成任务,不向连部请求支援,让人费解。第三,侦查兵和当地朝鲜人熟悉,可以说群众工作做得好。那么,亮亮为何不直接交待朝鲜孩子把藏在糖里的情报,送去中国志愿军指挥部呢?该片有一些槽点经不起推敲。(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