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原本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早年想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
到光绪五年,康有为出外求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认为唯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挽救危亡中的中国。这时候他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康有为旧照)
甲午战争后,清廷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为之愤怒。康有为联名众多学子公车上书,请求“拒和、练兵、变法”等一系列救国纲领。
经过数次上书,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想法,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得到实施。
在变法的过程中,康有为一再提议“中日合邦”,并建议聘用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出任改革顾问。
由于伊藤博文是发起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光绪迟迟没有答应。但这件事却成为慈禧发动政变的导火索,在满朝文武极力的反对声中,慈禧以雷霆手腕把光绪囚禁后,成功地夺回政权。
同时,慈禧下令立刻拘捕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党人。
康有为消息灵通,在政变当日,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逃往日本了。
康有为抵达日本后,声称是奉光绪帝的“衣带诏”到日本求救。
日本政府听说后,认为康有为虽然变法失败,但在国内还有极大的影响力,万一哪天老迈的慈禧去世了,光绪又重掌政权,康有为必然会受到重用,而他鼓吹的“中日合邦”也会再次被提上议程,这好处自然是大大的有。所以对他热烈欢迎。
(戊戌政变)
康有为在性命无虞后,一再拿“衣带诏”说事,数次以营救光绪帝,对抗慈禧为由,乞求日本政府派兵帮助他,
日本政府认为时机未到,没有同意康有为的乞求。
康有为又退而求其次,只求能借500雇佣军,攻下广州(广州是康有为老家),但依然没有得到同意。
当时孙文在日本建立了同盟会,四处招兵买马,计划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日本政府有心促成孙文和康有为合作,共同推翻清政府。在日本政府的安排下,孙文也数次向康有为抛出橄榄枝。但康有为却又以光绪于他有知遇之恩,拒绝了合作。
日本政府见康有为没有和孙文合作之心,而清廷又数次向日本交涉,要他们遣返康有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觉得康有为留在日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于是给了他一笔钱,打发他上路了。
康有为先后流亡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所到之处,他必假借光绪帝的“衣带诏”大发演讲,以“救圣主(光绪帝)而救中国”为口号,向华人募捐。同时他又在报刊上发表救国论等,希望争取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可惜他的阴谋未能得逞。
(流亡国外的康有为)
康有为在流亡途中,靠着募捐来的大量资金,过得相当快活,他利用这些钱办实业、开公司、到处买房置地。
另外,由于在国外华人中,康有为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又打着救国的旗号创建了保皇会。他每到一个国家便建立总会和支会若干,收取会员会费,每年光会费就是一笔可观的进项,还不要说会员募捐等的资金。
待光绪和慈禧去世后,久居国外的康有为,只得以母亲去世为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中国。一心想要复辟的袁世凯,数次邀他入京为官,以表示得到民众支持。但康有为以“亡国臣民”自居,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
袁世凯称帝失败去世后,康有为觉得趁时局混乱,正可以光复清政府。于是联合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再次登上了帝位。
有意思的是,自以为拥立有功的康有为在觐见溥仪时,本以为溥仪会把他封为重臣,没想到溥仪看到他没有留辫子,心生不满,对他态度极为冷淡,根本不提给他加官进爵的事。
(末代皇帝溥仪)
当然,康有为的复辟行动,很快就在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失败。没能挣得重臣之职的康有为,再次成为北洋政府通缉的对象。
纵观康有为出逃日本后的一系列行径,可以说,由于受“保皇”思想的影响,他开上了历史的倒车,和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参考史料:《康有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