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郎探母》演的是杨四郎自入辽邦被招为驸马,一晃一十五载。闻母亲佘太君同其弟杨延昭率军来塞北,便求其妻铁镜公主设法盗来萧太后的令箭,以便出关,终见到老母,于是出现了一场母子、兄弟、夫妻别后重逢的悲喜场面。回辽后,当萧太后得知他就是杨四郎时,决定要斩他。后来经铁镜公主求情,终于赦免了他。

京剧四郎探母的主要人物(京剧四郎探母的故事是怎么来的)(1)

《四郎探母》剧照

这一出戏在梨园中流传甚广,长演不衰,许多人还借此宣传各兄弟民族为一家的主张。

然而这出戏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却并非四郎,却是铁镜公主。铁镜公主先是知道了木易就是杨四郎时,不但没有丝毫怪罪,反而帮他隐瞒真情,并盗来萧太后的令箭,成全了四郎的一片“孝心”。当四郎回国、萧太后发怒定要斩他,最后还是靠着铁镜公主的极力求情才得到赦免。铁镜公主的机智坚强、深明大义,令人感叹再三,久久难忘。

京剧四郎探母的主要人物(京剧四郎探母的故事是怎么来的)(2)

电视剧《大宋宫词》中的铁镜公主

而相对于铁镜公主,堂堂将门之后的杨四郎,在他妻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却是那么地萎琐,那么地不起眼。

首先,作为世代忠良的杨门之后,父兄俱死辽人之手,杨四郎蒙受国恨家仇,被俘后不但不能为国成仁,反而苟且偷生,在异邦被招驸马。背国降敌为不忠,忘父仇家恨为不孝,弃妻别娶为不义——他的形象在此首先便打了一个大折扣。

其次,面对朝夕相处的爱妻,四郎竟能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了十五年之久,直到迫不得已之际才说出,也真够煞费苦心了。如果说系怕走漏风声惹来麻烦,那他首先便是对自己妻子的不了解与不信任了(事后证明铁镜公主只会对他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此同床异梦,夫妻之义何在?四郎在这方面又失去了以诚待人的印象分。

再次,当回国被萧太后拿下即将问斩时,作为一名历经沙场的将领、大名鼎鼎的杨老令公之子,他不但不拿出一副视死而归的样子,反而吓得不知所以,并后悔自己的“守信”(回辽),最后甚至要铁镜公主替他求情。与其说他有感于辽人恩惠,还不如说他贪恋辽国的美妻娇子、荣华富贵!这时他给人留下的感觉便是:是个“软骨头”,像个靠老婆吃饭的汉子。

可见,作者想在这里体现四郎的个性形象,其实起了反作用。剧中唯一体现出其优点的只有一个“信”: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他不敢继续逗留,终于“快马加鞭一夜还”。

京剧四郎探母的主要人物(京剧四郎探母的故事是怎么来的)(3)

杨家将

四郎辽邦招驸马的事,是《杨家将》中的一个败笔。如果想体现当时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谅解,也不应该拿他来着笔。一个世代忠良的将门,竟然出了个与父兄后辈背道而驰的形象,留给后人的感觉是那么地不和谐。这对于赤心报国、浴血奋战的杨家将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深有意味的讽刺!

其实,杨四郎降辽史无明载,戏中原型可能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历次宋辽战争中,被俘的杨姓宋将有杨业、杨重进,不过史书上均没有降辽的记载。不过在《辽史·耶律斜轸传》中倒有对杨业颠倒黑白的诬蔑:杨业兵败被俘,当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杨业“但称死罪而已”,乞怜于辽。

总之,清代才开始出现的京剧,可能为了迎合统治者体现“满汉一家”的思想,搜罗各类传闻汇集到四郎一人身上,推出“四郎降辽及探母”此一情节。清朝以后,为了民族大团结,更加不会排斥这类剧情。于是,作品得以一直流传下来,再也没人敢提异议,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