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的经验(逆行出征的力量)(1)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四史知识问答

____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和《拥军公约》,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拥政爱民公约》,陕甘宁边区兴起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运动,并推广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对保证我军在困难条件下持续扩大和巩固发挥重要作用。

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上期正确答案为A项 左权)

(供题:航天工程大学 刘若璇)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三百零三

抗击非典:逆行出征的力量(下)

■解放军报记者 贺逸舒

微笑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这条医务人员进出的长长走廊,终于安静了下来。

空荡荡的走廊里,熟悉的《致爱丽丝》旋律响起。第3病区主治医师孙蓉一个激灵,才发现是自己的手机在响。来自家人的问候,让这个在“红区”奋战51天的战士,泪湿了眼眶。

同样的旋律,曾一次又一次在病区响起。每当病人按响呼叫器,“爱丽丝”都会到来,医护人员们又要开始一次与非典的赛跑。

封条,封住了彻底消毒后的病房,也为那段在小汤山医院战斗的日子画上句号。

2003年6月20日,是小汤山医院的“胜利纪念日”。这一天,小汤山最后一批非典病人痊愈出院。

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时刻——医护人员们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换上军装,和病愈的患者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相处了51天的这些最亲密的人,终于得以彼此相认。

有人把SARS解读为“Smile and Remain Smile”,即始终微笑。

今天,当记者再一次翻阅当年那些老照片,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张微笑的脸。

身为患者的同仁医院外科大夫岳春河,在小汤山医院的隔离病房里写下这样一段日记:“苍天在人们前行的路上,用单向透明玻璃,将幸福的人与苦难的人分隔开。痛苦的人虽步履艰难,但他们不仅能品尝人生的痛苦,也能看到快乐是什么样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不幸的经历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收治非典病人的北京煤炭医院的大门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国结、千纸鹤和心形卡片。简短的话,是人们最诚挚的祝福。

非典初期,北京四合院里,邻居之间经常会问候彼此用作预防的中药汤剂是否够用。“甚至有人把药煮好了四处问,‘大哥,您那儿有药吗?没药您喝点儿这个得了。’”摄影记者茅硕回忆说。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这是疫情中最温暖的时刻。

人们期待已久的胜利终于到来——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中国最后一个疫区:北京,从疫区名单中排除。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侵袭中华大地。不少参加过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再一次踏入“红区”。当年那群稚嫩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中流砥柱。

厚重的防护服下,还有很多年轻的脸庞。和当年的年轻人一样,正值风华的90后、00后挺身而出。他们说,“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

在2020年的武汉疫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与抗击非典精神一脉相承、交相辉映。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与疫情斗争。但是每一个人都相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播音:任为

编辑:向晓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