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不知何故,“质量成本”似乎在全世界都面临着一种多舛的命运。

人们始终是热情洋溢地谈论,大张旗鼓地规划,然后便是着急上火地去做,有气无力地去讲。

如果把这种现象解析透了,也许能够窥探企业的很多秘密。所以,有必要对“质量成本”的来龙去脉做一番梳理。

成本分析最全(质量成本的来龙去脉)(1)

自从1951年A.V.费根堡姆先生详细阐述了“质量成本一质量系统经济学的基础”之后,便引发了美欧企业广泛的关注。

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在同一年,约瑟夫・朱兰博士出版了巨著《质量控制手册》,在第1章中提到了“质量经济学”,并没有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而是在其后的修改中,专门由佛罗里达坦帕大学的弗兰克・格里纳教授撰写了“质量与成本”一章。

格里纳教授曾说,他在1945年就与几位先锋者一起参加了一项富有成果的“质量成本”的研究,并把“与质量相关的成本”归纳为故障成本、鉴别成本和预防成本。1949年,他又在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些工厂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关于质量成本的研究课题。

但他在影响广泛的《朱兰质量手册》中,不仅没有谈及费根堡姆先生的贡献,而且还专门强调说,1945年就做出了质量成本分类研究,但“这三类并非是归纳质量成本的唯一方式,关键在于如何对总的质量成本给出一个信得过的估价”。

还要说明的是。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对它的理解和应用是不一样的。

美国人主要集中在QC部门,关注更多的是鉴别成本和失败成本的要素,比如检验、检测、返工、报废、重修、担保费用等。

这里使用的“质量的成本”( Cost of Quality)实际上说的是,由于生产了有缺陷的产品,“没有质量”( Unquality)而造成的成本。

朱兰先生曾经给出了权威的解释:“有质量”就意味着没有办公差错、工厂缺陷、现场故障等造成的问题,而“高质量”则意味着较少的差错、较少的缺陷和较少的现场故障。

在谈到质量成本的含义时,特别注明指的是不良质量成本,主要是指发现和纠正有缺陷的工作的成本。

而欧洲人,当时主要是西欧人,则在理解上没有那么负面,要积极得多。

原因就在于,他们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便开始以费根堡姆的书作为研讨的资料,一开始就完整地使用了“预防成本一鉴别成本一失败成本”的分类法,使得最早在60年代开始使用“质量成本”( Quality Costs)的概念时,并非只是像美国人那样从做错事而造成的成本来定义的,还包含积极地获得卓越的质量所产生的成本之意,也就对系统预防和改进更加关注。

这符合费根堡姆先生的原意。

成本分析最全(质量成本的来龙去脉)(2)

1965年,时任ITT全球副总裁的菲利普·克劳士比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削减质量成本:经理人缺陷预防手册》( Cutting the Cost of Quality),开宗明义地提出了“P就是利润”使用“质量成本”的概念意在构建缺陷预防系统与推进公司层面的质量管理,以及实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基本原则;60年代末,便在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PONC的概念。

1963年12月,美国国防部发布《质量规划要求》(MIL-Q-9858A),对许多政府的合同商和分包商提出了对“与质量相关的成本”的衡量与报告的要求,它虽然只是提出了一般性的实施和使用的方法,却提升了人们对“质量成本”主题的兴趣。

1964年,斯坦福大学出版了《质量成本分析指南》。

ASQC(美国质量控制协会)即现在的ASQ,1979年克劳士比先生担任该学会的总裁,他便提出要去掉C,因为质量就是质量,而非C,受到了QC元老派的坚决反对与排挤。

几年后,ASQC将C去掉。ASQC于1961年成立了质量成本委员会,并在1967年出版了《质量成本: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小册子,开始参照费根堡姆的分类进行了定义,非常畅销;随后又陆续出版了具有实操性的《削减质量成本指南》、《管理供应商质量成本指南》和《质量成本:观念与应用》。

1981年,BSI(英国标准协会)又出版了《确定和使用与质量相关的成本指南》它是强调反映质量的活动多少的标准,而非关乎质量的成本的标准。

1984年,ASQC又出版了一个专题合集,里面收集了91篇在1970一1982年12年间发表的有关质量成本的文章。

1986年,约翰・格鲁库克博士在美国出版了《质量链》一书,在书中他指出了质量成本面临的囧境并总结了自己在ITT和TRW公司成功的质量成本实践。随后,他又在英国出版了《质量成本》一书。

1987年,ASQC又出版了时任该会董事会主席的“IBM世家”H.詹姆斯・哈灵顿先生的《劣质成本),并由费根堡姆先生作序。

成本分析最全(质量成本的来龙去脉)(3)

在书中他提出新的概念,意在消除“质量成本”的负面印象——恰恰反映出了20世纪50年代的想法:好质量需要高成本,而实践表明,消除了“劣质成本”就会带来更快的进度、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多的获利。

他还着重强调了高科技公司“白领的PQC”,还用“失误”(Errors)替代了“缺陷”( Defects)一词,另外把测试设备成本,从“鉴别成本”类别里分离出来单列,以便平均分摊在总的输出上。当然,对于客户不满、受到伤害以及信誉丧失的PQC的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

BSI在接受了多数人的批评之后,由“质量管理和统计标准政策委员会”进行修改,并于1990年更名为《质量经济学指南》。

从1990年起,巴里・戴尔和詹姆斯·普伦基特两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质量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便针对BSI的缺陷,经过在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公共部门广泛的实践之后,由英国政府贸工部出版了《质量成本案例》,1991年,又出版了《质量成本》。

1994年,ISO9004-1标准发布,并在其第6部分“质量体系中的财务考虑”中明确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方法”。其后,ISO176技术委员会起草了一个文件,ISO/CD10014《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我们国家也把它直接转化成国家标准:GB/T1339-1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如今已经废止。

2006年,ISO又正式发布了推荐标准:ISO 10014-2006《质量管理:挖掘金融和经济利益导则》。

1990年年初,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致力于研究“基于质量的成本管理”(QBCM),还成立了一个“持续改进中心”(CIC),以建立标准和给出最佳实施方案;随后陆续出版了两项研究成果《质量成本的测量、规划和控制》《质量成本新趋势:质量成本与持续改进》,并在1994年与ASQ合作出版了《基于质量的成本管理》。

ASQ质量管理分会质量成本委员会在1999年又出版了《质量成本的原则》一书,作为教材,该书广为流传,不断修订再版。

-end-

作者:杨钢 中国零缺陷奠基人,中国十大质量人物

来源:摘选自《质与量的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