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团圆催泪?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团圆催泪(相守相望相思)

团圆催泪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团圆,是中秋最鲜明的节日内涵。无论是团聚相守,还是遥寄相思,团圆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人的朴素情感。其实,不只是中秋,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团圆的期盼和追求赓续绵延、无处不在。

一轮明月、万家灯火,团圆——是相伴

这次,说起团圆,我们想先谈的却不是人类。毕竟,守护家人,守护在一起的时光,并非人类才有的情感。

最近,由国新办对外推广局指导,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共同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在国内外热播。这部纪录片见证亚洲象“短鼻”家族北迁南返的漫漫回家路:两头母象顺利诞下新生儿,两个小家伙的到来为家族增添新生力量;象群相互依偎,把幼象围在中央,安然入睡;当小象掉进水泥池塘,大象们用尽力气推小象爬出泥潭……虽有来来去去,但是家族团结友爱的一面,不由让人觉得:它们的世界和我们没什么不同。

一路相随、一心相伴,大象感知到人类的善意,在人们的引导下成功返回栖居地,与更多同类相聚。目前,中国正在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创建,以建立“短鼻”家族和其他亚洲象家族所在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让它们不再迷路。人类与大象相随,何尝不也是一次与自然的相知相聚?

纪录片《与象同行》里有个细节,在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员执行任务的最后一天,心心念念要为这14头象拍一张“全家福”。“舍不得,大象陪伴了我们三个月,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生活习惯,而且我们的生活习惯,也跟随大象有了改变。”说这话时,镜头里的画面,是队员看着手机里的家人,笑出了声。其实,与大象同行的三个月,也是与家人分开的三个月。但对家人的牵挂,始终在心头。

此刻,象与象、人与象、人与人,汇聚成一句话:守护,就是最好的家园;牵挂,就是最美的时光。

念念不忘、温情绵长,团圆——是牵念

隔千里兮共明月。走得再远,故乡的色彩在心底都不曾改变。

在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第四集《子胥》里,曾经无论如何也要从子胥村里走出去的少年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互相扶持,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如今,他们心心念念返回故乡,带动村子一起致富。

正如柯文思在导演手记中所说:“就像植根于中国人的基因中一样,无论去离家多远的地方打拼,无论职业如何成就如何,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回馈家乡。”

纪录片《走近大凉山》里,为了更好的未来,大凉山的父母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山,离开家,去见识更广阔的天空;练习踢足球的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愿望是:“给学校修个大的足球场”“赚钱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

双向奔赴的牵挂,令人动容。无论走得多远,来自家人亲友的记挂、牵念、祝福和期冀,或许这正是“家”的意义,是“团圆”的价值和力量所在。

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团圆——是坚守

感知团圆的可贵,不尽然在面对面的相聚相伴里。很多时候,恰是分离时刻,让相思更显长情,让奉献更为动人,让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团圆的来之不易。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里,为了帮扶贫困群众搬离大山,摘掉“穷帽子”,基层干部常开勇把更多时间留给了乡亲,把大部分收入花在山区里跑上跑下的汽油费上。时间是公平的,他牺牲的,只能是对家人的陪伴,他得到的,是更多人的理解。

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里,为从一句“咱们也建一个吧”到FAST工程主体落成,我们用了整整2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完成蛟龙号7000米海试,置身于极端环境,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与未知。他们的坚守,为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短短两个月内,全国各地共选派330多支医疗队,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达到了16000多人。纪实短视频节目《恰是韶华》第四集《“疫”无反顾》,讲述了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成员曹玮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抗疫第一线的经历。

《我们的“战”疫》里,为与时间赛跑,疫苗研发人员夜以继日,坚守实验室;在海外疫情高发期,血液专家毅然离家,奔赴驰援。

这些与团圆、分离、坚守有关的故事里,有你有我,有家有国;有团结奋进的精神,有命运相连的情怀。

“天使冒着生命的风险,推我度过病魔的险滩。天使忍住亲人的思念,日夜守在我的身边。”抗疫音乐短视频《星光》,孩子们纯净的童声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如今,疫情还未结束,如约而至的这个中秋,一些人无法返乡团圆、举家赏月。但是,此时我们更深深懂得:正是一些人的分离,一些时候的坚守,换来了更多人的重逢、更长久的相守。

惟愿所有坚守,终将通往平安,终将奔赴团圆。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