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屯元子

《易》云: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周易》中的君子,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

因为具备了君子之德就有了号召大众的能力,就能受到民众之拥戴。

虽然《周易》中有所谓“元、亨、利、贞”君子四德,但《周易》中更具体更简明的领导智慧,概括起来则是上句中“学、问、宽、仁”4个字。这4个字也指明了每个人的成长方向。

周易的4种智慧(周易中的领导智慧)(1)

学以聚之。

领导者要通过学习聚集自己的知识。

谈到领导者学习的重要性,康熙爷算是一个典范。

康熙知道自己不是汉人,想要领导汉人,先得学习汉人的文化。

所以康熙一头扎到汉学当中,上到《周易》下到《礼记》,无一不学。

在康熙学习汉学的过程中,《资治通鉴》对康熙的影响最为深远。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帝王的教科书,全书历史19年,篇幅达到洋洋400万字,引用史料达300多种,书写了上至战国下至五代1362年间250位帝王的兴衰得失。

康熙对《资治通鉴》的喜爱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康熙读《资治通鉴》,留下了107条别开生面的批注,并且从《资治通鉴》中高度概括出数条治国要略,作为建设国家,指导政务的纲领。正是这些纲领,才有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问以辩之。

领导者凡事要持怀疑态度,慎问、明辨。

只有搞清楚事物的本质,做出来的决策才不会人浮于事。

话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时常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窘态。最惨的就是在陈国被困的那一次,孔子连着一周都没吃上一粒米。颜回好不容易从外面讨要了一点米回来,只能熬点粥,大家分着吃。颜回熬粥,大家东倒西歪原地休息,孔子他老人家也有气无力的靠在柱子上睡着了。突然,孔子被米粥的香气熏醒来了。孔子的目光顺着米香看去,这一看把孔子下了一跳,他发现颜回这厮正在张大嘴舀了一勺子粥偷吃。孔子的内心一下子拔凉拔凉地,心想这人真是不敢看表面呀,这个平时老实巴交的颜回,竟然也能干出背着大家偷吃的事来。当然孔子是何等修为,自然不会当场发作去责怪教训颜回。等到颜回熬好粥,给大家分完粥,都坐下来准备开吃时,孔子发话了。子曰:我刚才打了个盹,梦见我去世已久的父亲了,我想用这粥祭奠一下我的父亲,但不知道者粥干不干净啊?此时颜回连忙对老师说,这可使不得呀。孔子故意问颜回,为何使不得呀。颜回红着脸说,刚才我在熬粥的时候,粥里面落入了一点尘土,我小心翼翼的用勺子把尘土舀出来,又发现尘土上还粘着几粒米,倒掉太可惜,所以就索性连土带米放嘴里吃了,所以这粥算是被我糟蹋过了,用来祭祀就不合适了,请老师见谅。

孔子听完颜回的叙述感慨的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也”。意思是说,人们都会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但眼睛有时候也会骗人啊。

追寻事物的本质,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要高度注意的。

周易的4种智慧(周易中的领导智慧)(2)

宽以居之。

领导者要以仁厚宽恕之心待人接物。笔者以为这个“宽”里头,尤其心胸要宽,“心胸宽”里头尤其要多多听取别人意见。一个领导者到了一定位阶,很容易闭目塞听,只喜欢听甜言蜜语奉承之言,往往把那些逆耳之忠言都堵在心门之外了。

梁武帝在建国初期也是文治武功,很有一股子开国皇帝架势的,但梁武帝的命运结局说起来很是让人费解,堂堂一国皇帝,最后是被活活饿死的。

有一次一位大臣给梁武帝进谏说,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搞大型聚会,每个臣子面前的水果甜品肉菜堆的像一座座的小山,这种奢靡之风应该被制止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谁知道这位大臣话音刚落,梁武帝勃然大怒,认为这话完全是危言耸听,大家辛苦了这么多年,享受一下生活肿么了?肿么了?接着梁武帝还说,我都很多年没碰过女人了,我以前的裤腰是三尺二的裤腰,现在腰都细了,细的只有二尺六六了。说话期间,梁武帝还刻意站起来把裤腰翻出来给大家看。你说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呀。

所以啊,自古兴亡多少事,兴有兴的道理,亡有亡的根源。

仁以行之。

领导者要怀揣一颗仁义之心行事作为。

据说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每年都要选出一个月的时间到街上去拓钵,以此来实修,净化自己。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昏黄的街头,稻盛和夫走累了,依着街边的一棵树休息,这时候从街对面走过来一个清洁工,从衣服兜里摸出一个钢镚放在稻盛和夫的钵中,并对稻盛和夫说,回去吧,天太冷了,别冻病了。

稻盛和夫从一个清洁工的善举中有所顿悟,并以“敬天爱人”这四个字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缔造了一家500强企业。

孔子说,仁者爱人。不管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还是一个地位卑微的清洁工,只要怀揣一颗仁爱之心,就有力量,就能走的更远。

周易的4种智慧(周易中的领导智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