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近千亿,但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对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小论文(和嫦娥五号上天的水稻种子发芽了)(1)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进行了10多次搭载,有1000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上天。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利用航天技术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4700多万亩,增产粮棉油1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该技术为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小论文(和嫦娥五号上天的水稻种子发芽了)(2)

那么什么是太空育种,我们来看遗传原理和太空育种的实现。

我们生命体大致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区别,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数动植物都是真核生物,也就是说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非常小,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我们小时候就用显微镜观察过洋葱细胞的结构。而一个细胞之小,竟然是一个独立且复杂的生命工厂,为什么如此说呢?

今天且略过细胞的问题不谈,就说隐藏在细胞里的遗传因子。细胞里有个很小的细胞核,它是生命最为精华的地方,在细胞核里面有一种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DNA)或者核糖核酸(RNA)的,它们都是遗传物质。在细胞不分裂的时候像一团鼻涕一样裹在细胞核中,当细胞分裂的时候就会变成条状,在用特殊颜料染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它就被我们称为染色体或者染色质,这些物质就是遗传物质,它们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的结构,上面有很多的碱基对,精准构成了宏观的遗传现象,但是几句话说不清楚,当然我们在育种的时候可以用公式来计算推演遗传的方向和变异程度,现在我们是给大家谈谈遗传学常识,不再用那些专业的口吻和准确的表述,会其意就行。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又清晰起来了,我们常说的基因,就是一段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而已。那你可能要问这些遗传物质是怎么遗传的?相信高中毕业的你非常清楚遗传原理,就是精准的转录复制,通过信使的中间作用,然后精准翻译成构成生命体的肽链,折叠成蛋白质,在遗传物质精准控制细胞不断的分裂和分化,构成生命体。

所谓的太空育种,也就是借助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如强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对种子进行变异处理。在返回地面后,对引起变异的种子进行地面定向选育培育,就成了太空种子。

我们都知道,袁隆平老先生做的杂交育种的水稻那是非常有名,杂交育种是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而太空育种则是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类似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里面用到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从而获得定向的特性,比如抗倒伏的矮杆小麦品种的培育等等,弄一个抗某种病虫害的作物等等。那太空育种更像是“醉汉扶墙理论”,太空诱变方向非常之多,要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培育才能成为一种作物新品种。

好了,说一些自己擅长的东西反而感觉不清晰,不知道您看懂了没有,希望评论交流,我们共同进步,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