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周水子火车站旧址,位于周水子立交桥西北侧。
周水子一带在一百年前是一片水塘,因为修筑铁路将河道切断,水塘遂成为死水,时人称之“臭水子”。直到1921年改造之前,周水子站一直叫做臭水子站。
1903年,东清铁路在此建成车站。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日本人占领大连后继续修建周水子火车站。
1907年建成新站,为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青色双坡铁棱瓦屋顶,坐西朝东,东西两侧各开两个老虎窗,门上木牌黑漆白底宋体大字“周水子”。出站口有一架钢桥横跨铁道。周水子火车站是当时重要的铁路枢纽。
自从1907年日本人在泡崖村开设了小野田水泥制造株式会社后,就有了运货汽车来往于周水子和沙河口之间的需要,而当年,这里只有一条泥土路连通,是周边地区农民进入沙河口火车站贩卖农产品的通道,但没有路名。
因为无法通车,泥土路被改为砂石路。此后不久,日本殖民统治当局为了与东京来往方便,又在周水子附近建立了飞机场。日本一些军政人员进入市区必经此路,于是引起日本当局的重视,逐步改进砂石路,最后改成柏油路,这条路南段是沙河口火车站,路北是周水子区域,它后来成为大连城市主要干道之一的华北路,而它此前叫做沙周路。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作为交通枢纽的周水子火车站成为这场侵略战争的见证者。通过这里,日本人向南方地区运送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而从大连运往山东的日本兵也是从周水子火车站出发的。
大连解放前,从沙河口火车站往北,就属于市郊,车家村、侯家沟一带是劳苦人民的聚居地。从春柳再往北延伸到刘家桥、周水前、周水子等地,是一片起伏不平的农田菜园。
沙周路开辟之后,使处于市郊的周水子与市内有了连通。沙河口兴工街的日本铁路工厂(今机车厂)、西岗区的周家炉找来了大批工人,没有地方住,就到香炉礁盖起了简易房。于是,香炉礁的人口开始密集起来。到日本投降前的1944年,这里的工人数量达到2万多人,人气十分旺盛,且逐步向北发展,进而促使沙周路发展成为大连的主要交通干道。
受丹大快速铁路施工影响,大连到庄河的6333/4次列车以及东北特钢通勤列车停运,周水子站于2015年4月8日停止办理客运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