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研究小组(IMD)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奔向零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2021)》发布会暨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会上发布的“蓝皮书”是智库机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2021国际化大都市TOP20榜单出炉,西安首次进入国际化大都市排行前十名。
对国际化大都市的衡量,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发展力、民生保障力、科技创新力、文化感召力、环境承载力等。
上述领域,也是西安全面发力之处,在“一带一路”倡议、新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硬科技之都、先进制造业强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众多国家发展战略之下,西安的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攀升,GDP迈入万亿大关,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是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五年,这也意味着,西安正在释放新一轮发展红利。
3大指标排名靠前
西安首次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综合评价前十名,从6个分项指标排名来看,文化感召力、对外影响力和科技创新力3项指标排名靠前,表现良好。
就文化感召力来说,排名榜单第四,仅次于北京、重庆、上海。这得益于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国家科教文卫事业的集中布局,西安在服务供给,资源转化,文化吸引方面成就斐然。
作为十三朝古都,“人均拥有博物馆与文化艺术场馆数”与“国家 5A 级景区数量”指标均位居第三。
文化产业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市713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25.53亿元,同比增长20.1%,比上年同期提高28.8个百分点。
对外影响力指数排名,是通过年举办国际会议(赛事)场次、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等得出。该指数上,西安排名榜单第六。
近年来,西安承接、举办的各类国际性会展及高端合作交流活动显著增加,如欧亚经济论坛、世界西商大会、首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程序员节等。
世界500强企业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底,西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达到242家,外资金融机构达111家。
科技创新力方面,西安排名第九。这和西安科研优势相关,拥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6家,两院院士62人。2020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比5.17%,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科技成果转化更是成绩突出。如技术输出上,2020年西安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648.56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三,表现亮眼。在吸纳技术方面,全市成交额661.59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六,同样表现不俗。
上述蓝皮书,不仅科学测评西安所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和建设质地,并且通过逐城分析,总结成败,博采众长,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价值镜鉴。
西安的“国际范”
事实上,除上述“蓝皮书”所提到因素之外,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路上,西安从来不缺“国际范”。
公开报道显示,西安先后与30个国家的3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40个国家72个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在19个国家设立了22个西安海外侨务工作联络点。
经济贸易领域,西安与全球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
比如外商投资领域,至目前,西安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24家。
今年1-6月,西安市实际利用外资45.2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正在成为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此外,去年底,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入驻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有效解决跨境金融贸易和基础工程建设、国际物流、海事海商、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国际纠纷。
今年3月,中意文化中心正式揭牌落地西安高新区,可有效对接意大利政府各部委与重点合作机构,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据“七普”数据显示,当前西安人口总量为1295.2907万人,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级”大关,标志着西安已然跻身超大城市、万亿城市行列,城市能级得到了质的提升。
“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是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五年。
西安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以及承办“十四运”的历史机遇。
如此多的机遇,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之路,更值期待。
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研究小组(IMD)是一家专业化城市发展研究机构。2018年7月,由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联合西安市社科院共同发起成立,系陕西省首家集官方智库、社会智库、媒体智库,以及相关国际化定位的开发区、企业为一体的跨智库、跨行业开放智库联合体。作为IMD编撰的原创性、实证性、专业性、连续性年度智库产品,《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迄今已发布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