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从骨子里冷(骨子里越活越凉)(1)

作者:谭露

觉得从骨子里冷(骨子里越活越凉)(2)

你也越活越“凉”吗?

SS女士是公认的现代女性,都愿意跟她交好。

她能干又三观正,懂事有礼貌,物质越来越不缺,生活也朝着品质发展。

然而,她自己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不愿麻烦人,什么都自己做。

她扪心自省,不会拒绝社交邀请,但一年到头,由她发起的聚会屈指可数。

从周围人到她自己,都不认为她是情感淡漠之人,她渴望拥有亲密的人际关系。

这些年,自小朋友不多的SS女士已经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热情而乐观了。她抓住各种机会与身边人开展社交互动。

但是,她发现行为可以改,却很难改变自己的感受。

白天与人交往的嘻闹喧哗,加重了夜晚的疲惫孤寂。

她依旧不喜欢凑热闹,不喜欢欠别人,不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也不愿意让别人对自己要求太多。

人际交往中生疏的技巧,让她自己时常处于难堪的境地,这让她感到很受伤。

相比以前,她现在更不喜欢不能改变的自己。一番“努力”过后,她反而更害怕与人打交道了。

于是,SS女士在不可避免的社交中显得更加有礼貌,友善,拘谨。但当她夜里站在自家阳台看着一城华灯,了无趣味。

觉得从骨子里冷(骨子里越活越凉)(3)

她品到“这个世界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与我无关”,仿佛从骨子里透出一丝凉薄。

网上有个新名词来形容像SS一样的女人——“薄荷糖女孩”。

有视频博主形容那是一种入口的一瞬间很甜很甜,但含久了只能凉中找甜的感觉。

觉得从骨子里冷(骨子里越活越凉)(4)

两种不同的“凉”

热闹的都市生活,繁杂快速的人际关系,现今时代里,像SS女士一样越活越孤寂的“薄荷糖女孩”还真不少。

我想有两种人会给人吃薄荷糖的感觉。

第一类,纯回避型,凉薄本凉,是与生俱来的“凉”。

他们与人建立关系时,明显地觉得害怕,对于开展和维持社交缺乏信心。社交对她们来说完全是一种裹挟。

如果你发现自己从小到大都这样,那你属于有生物性基础的这一类,属非疾病状态下就已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也可以理解为性格的天生气质,生物学称为“避害体”:天生倾向于避开压力环境。

一般人可以因任何理由感到害羞而避开人群,但是他们不一样,羞愧感成为他们回避社交的核心议题。

一种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在社交场合中容易产生的羞愧感。

所以,与其说他们在躲避社交场合,不如说他们在躲避自己莫名的羞愧感。

心理学家Broucek.F.J研究发现,羞愧感从生命早期就明显存在,在八个月大开始出现对陌生人焦虑时显然就有了。

两岁左右的孩子未能控制好大小便,严厉的父母出面责备,会造成孩子的羞愧感。羞愧感与膀胱和肠胃失控出糗时的感受,以及父母面对这些糗事的责备有关。

每个人都经历过羞愧感的事件,可是对于像SS女士一样的“ 薄荷糖女孩”而言,更容易为此做出反应。

成年后,当她暴露于一群人前时,所有成长经历中的羞愧经验都可能被重新激活,让她难以耐受。

“你从小就不合群,撵都撵不出去,就一个人静静的在院子的墙上写字。这样不行的,太内向了,你要像你表姐再外向一点就好了。”这是抚养SS女士长大的奶奶的话。

SS女士并不记得自己小时是这样的,她只记得自己在努力的合群。

“努力合群,改变自己”这个想法无疑来自认同。

一旦父母或带养人不能理解和接纳从生物学上有害羞倾向的小孩,面对孩子的反应,他们更多回应的是责罚和想改变的冲动。

这会让孩子认同父母,打心眼里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并处于随时都会被要求改变的恐惧中。

这让我想到有的父母,在改变孩子的性格上有着十分行为主义大师的自恋,总觉得训练可以塑造一切,特别是冲击性的。

比如把胆小的孩子放在刺激的游乐设施上;让聪明的孩子把标准解题过程抄10遍;逼害羞的孩子去跳舞、唱歌、交朋友之类的……

孩子一旦在一遍一遍的“冲击疗法”中认同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那么,他将深深地感到本原的那个自己不好。

这就是为什么那种羞愧感,是不可名状、如影随形、无法消除的。

如果说第一类是先天气质主因,那么第二类“真累型”的“冷”就属后天主因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一个人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经久不衰,也说明了其人生态度最初形成时的环境如何。”

如果他们的童年感受到太多被冷落,被排斥,或者在青春期经历了不良社交经验,就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

比如她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冷漠,所以认为世界是冷漠的,不但怀疑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更加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行为赢得友谊及尊重。

Lily就是这样的女人,幼年时被照顾者冷落,在成年后,对发展关系感到惊恐,觉得与人接触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她认真的聆听别人的言辞,快速寻找着话语中疑似批评的声音,觉得别人总是有意针对或冒犯了她。

一方面,过往的经历让她觉得暴露真实的自己会遭受某种挫败或惩罚。

另一方面,她觉得真实的自己,未能达到自己的标准,觉得自己很差劲。脆弱敏感的她干脆不与人打交道,或摆出一副冷傲的姿态,拒人千里。

觉得从骨子里冷(骨子里越活越凉)(5)

和纯回避型截然不同的是,真累型在社交中对他人的关注超乎想象。

她们看起来“脸皮更薄”,怕在关系中“丢面子”,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

但为了避免自恋受伤,以及被拒绝所带来的羞耻感,他们会筛选过滤他人,回避让自己容易受伤害的情境。

避开社交,保全自恋。

真累型如果半夜也站在阳台,她可能无心看着万千灯火,她会回忆今天的整个社交过程。细细咀嚼每个人对待自己的言行,甚至表情眼神。

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控制不了。真心累。

觉得从骨子里冷(骨子里越活越凉)(6)

如何让自己暖起来

如果你发现热衷于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刻意变得热情,依然无法获得内心的温暖和喜悦。

如果你还在以“不喜欢单眼皮,要割成双眼皮”的“整容心态”来对待自己的话,便只能感到对自己的残忍冷漠,发自骨子里的寒气。

不知道“冷”的来源以及用意,那么做相反的事情,不仅无法改变自己,甚至会让自己“病”得更重,“冷”得更透。

用心理咨询师何异的话说就是:这世间容得下比你更妖孽的人,与其改变自己,不若与自己和谐相处。

比如你是先天冷那一类的,就从理解生物性特征出发。接受自己的先天气质,找到自己独有的优势。

SS女士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天生气质,并发掘了自己性格特征的长处,不易急躁,有耐心,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等等。

除此之外,她还了解了主动面对害怕情境的意义,不再过度专注于被批评或被拒绝的想法。

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她尝试从恢复和旧友的关系开展社交,逐步过渡到交往新的朋友。

邀请咨询师一起合作去了解自己,本身就是一件温暖的事情。

后天冷的人想让自己暖起来的最好方法也是向内工作,像自己能从背后把自己揽入怀中一般的浪漫,能给自己带来真实的温暖。

咨询师给LL的建议是参加社区剧场演出。LL习惯关注“观众”反应的自动化行为在舞台上被彻底打破,因为,台下漆黑一片啥也看不见。

而在投入表演最后获得的掌声,让她过程中的的猜测、幻想和担心显得没什么价值。

当她看见了自己对关系的渴望的压抑,那份寒冷主要是为了抑制自己的热情,使得这份渴望不是那么明显。还有那些让自己觉得难为情的羞耻情绪,也不再四处躲避而处置了,她获得了更多的自觉力,觉知自己的感受及其想法。

其实,不论你是哪种冷,也不妨碍你过着蜜一样甜的生活。

作者:谭露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