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文化兴起继而引发的激烈变革,源自于时代风口之上多重变量的演化,同时也为我们常说常新的“未来以来”铺陈了落地与生根的土壤。

创客未来的希望(新工业时代的铺陈与注脚)(1)

图/视觉中国

2013年的中国,无疑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开启,创业者和创新者们从来没有这么宽广的舞台,任之弄潮其中,遐想和实践着他们的梦想与野望。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22年时,再来复盘这一场轰轰烈烈绵延十年之久的中国创业热潮,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便映入眼帘。

期间,有金戈铁马般的赛道大战,有不胜唏嘘的功败垂成,有悲乎哀哉的时也运也,亦有让人感同身受的创业维艰。

创客文化兴起继而引发的激烈变革,源自于时代风口之上多重变量的演化,同时也为我们常说常新的“未来以来”铺陈了落地与生根的土壤。

人人创客

快书包的创始人徐智明一直在筹备着他的新“事业”,即整合他的企业家朋友圈,开办“创业前训练营”。在此之前,徐智明曾经创办过龙之媒书店,主营广告、营销类书籍的策划、发行和销售,在中国广告界具有绝对的权威。在传统书店模式遇阻之后,他又做了快书包网店,赢得了不少的好口碑。徐智明这一阶段的创业故事,在《理想没能照进现实的“快”生意》这本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对于过去在创业道路上摸爬滚打而得出的经验和教训,徐智明想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帮助那些有着创业想法和刚刚走在创业道路上的人。于是,他在2015年元旦就发起了训练营的招生启事。这个全程免费的训练营课程,在数日之内就收到了上百封的报名邮件,这让老徐着实领会了一把创业青年们的热情。

在做创业前训练营之前,徐智明自己也参加过一个类似的课程学习⸺联想之星创投孵化器。这个由联想控股投资的专业投资孵化机构,具有着半公益性质,其主要通过发掘、培育具有增长潜力和价值的明星企业家,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由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等行业大佬亲自授课。

“你从课程名称上看,跟商学院EMBA差不多,但是讲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些人是摸爬滚打过来的,我要真货。”徐智明说,当他在课堂上听完资深的管理者们讲述“如何当一个CEO”后,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想过“搭班子”这事,于是开始在快书包做组织建设。

从“联想之星”归来的老徐,一定也是在课堂上得到了某种启发,继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孵化和培育越来越多有志于创业和怀揣着理想的人们。就在几天前,徐智明还到他的朋友陈荣根做的创客创业孵化器参观,里面的情景一下子就震撼了他。

徐智明介绍,这个孵化器不仅每年要搞200场针对创业的辅导、讲座活动,而且还有供给创业者创业的场地。每个工位每个月的租金,不到一千元,非常适合创业的小团队。

在创客的世界,他们无论是创业、创智、创富还是创新,只要是做好了准备,就都不愁未来的用武之地。因为创业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丰富而完备的产业链,从创业前到上市,有众多的机构、个人为之服务。

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创客崛起和方兴未艾的现象,其背后,却是科技发展到无边界之后,所带来的一个整体繁荣。

在中国,没有人给“创客”下一个精准而被公认的定义,从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一书里具有DIY精神的工匠,到中国当下“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创客的范畴已经成为涵盖创新、创业等要素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柳传志和徐智明等都是其中的有机环节,他们看到了创投领域的客观需求,并开创性地去提供这种需求。

在公益和免费之外,这也是一种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联想之星”在五期课程里已经投资了数亿元对学员的创业进行支持。

跨界

学者们大都认为,“创客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制造业的进化铺平了道路。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已经阐释过全球化的意义。地球变成了村落,产品和服务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苹果手机,绝大多数都“Made in China”,社会分工给了创客更加广阔的表演舞台。

那个有望成为中国女首富的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就是凭借为苹果、三星这样的跨国公司供应产品而实现的。制造业的产业链不再像传统互联网时代那样“整齐划一”,它被互联网的新技术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细化环节,让社会分工更新迭代。

对这一点,小米的雷军、一加手机的刘作虎等试图或已经扎入手机制造业领域的创客们应该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都深谙互联网时代的游戏规则和玩法,先是取经于传统制造业,再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供应链和营销。

孕育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玩法,让那些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人都开始脑洞大开,有意无意地思索着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

在做了几年传播知识与服务的果壳网之后,姬十三才终于“开窍”,他说要做一些有关商业的事情。这个理工男首先做的就是“软硬结合”,于是一个小蛋空气净化器诞生了。在2014年12月22日这一天,顶着果壳网创始人头衔的姬十三像往常一样打开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是果壳扎扎实实的一小步,意味着我们将有更多炮弹可打。好戏刚开始。”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跨界现象,是中国自媒体发展的迅猛所带来的。在当时的中国,近七亿网民使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领先于世界。而社交媒体的成功,也孕育了众多跨界创业的小而美案例。以腾讯微信为例,其公众订阅号就已经超越了1000万个。这些着有个性的自媒体中,有一部分是传统媒体人转型去做商业化的尝试。还有的人直接向TMT方向转型,通过互联网为新锐的创业者或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2015年3月,慧聪网发布公告以15亿元的价格并购互联网媒体中关村在线,后者正试图从线上媒体向金融、电子和O2O方向转型。这个新闻一度占据了头条。慧聪网是谁?网络上流传比较广的一个视频,是2006年的一个创业视频节目。节目中,一个涂着头油的安徽小伙儿直言,慧聪网一定会被阿里巴巴超越。当时作为导师的慧聪网创始人郭凡生异常激动,冷嘲热讽地训斥了这个年轻人。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22年的慧聪网的市值已经不到10亿港元。属于郭凡生和慧聪网叱咤风云的时代结束了,郭凡生以没有成功过就没有发言权的逻辑至今还让看过视频的人记忆犹新。

在每一个垂直领域和细分领域,都有着跨界者的身影。以往,只有那些学计算机等专业的理工男才有机会染指的高科技创业领域,现在给了所有人以同样的机会。

野蛮生长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创业者们就像朝圣一般奔赴谷歌、苹果这些堪称伟大的公司学习,那些缔造了这些伟大企业的领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创客们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乔布斯、施密特、贝佐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或多或少存在于早期中国创业者的膜拜图谱中。而今天,中国的创业领袖们踌躇满志,正在成长为商业世界的中国样本。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已经初步具备堪与之媲美的成色。

湖北人雷军在武汉大学看到了一本描述乔布斯创业的书《硅谷之火》,然后下定决心,想做一点“大的事情”。“一本书、一个人改变了我一辈子,这使得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想建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野心勃勃的雷军毕业后加入了金山,辗转多年之后做了今天拥有400亿美元市值的小米。

开创了“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张瑞敏,在同一时期已经确立了他的世界五百强之梦。他在世界各地遍访管理名师,探求中西方管理思维的碰撞。今天的张瑞敏,已经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的扛鼎人物。

《经济学人》曾经把华为进入国际市场称为“欧美跨国公司的灾难”。作为来自中国深圳的一家民营企业,华为以非上市公司的身份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并在2013年超越爱立信成为世界通信业的领头羊。华为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华为的企业文化也孕育出了影响甚广的“狼性”创业文化。

2013年,笔者曾经造访安轩集团的创始人陈洪,这家集团拥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集团规模以百亿元计。接受采访时,陈洪提到过华为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在创业精神和文化氛围上。后来在2018年以后,笔者数次采访过人瑞集团创始人、CEO张建国,他是中国灵活用工模式的开创者,后来带领人瑞集团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在共享经济现象级崛起的那几年,人瑞集团给包括ofo、滴滴和字节跳动在内众多规模级客户提供过灵活用工的解决方案。

张建国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在华为担任过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早期在华为的历练让张建国至今难忘,也为他后来在中华英才网等一众平台级人力资源优势平台做得游刃有余。

传帮带式的人才发掘模式,也是创客世界的一个典型特色。十多年前,当陈一舟踹开清华大学的男生宿舍门,把王小川等人挖掘出来之时,中国的互联网业还在1.0时代。后来,陈一舟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人人网的掌舵人,而后者则是背靠腾讯和搜狐两大门户网站的资深创业者,他主导的搜狗,在搜索、门户和输入法领域,都影响甚广。

早期的创业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一代的创客”们,今天走在中关村大街上,街边林立的高等院校,时刻都有着有待喷薄的青春和准备播撒创意的创客。还会有越来越多像刘强东、王小川、李国庆、徐智明这样的创业者,涌入创业的潮流当中。

创客之火

中国的创客文化与市场空间,正在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中国创投领域的大BOSS们,也在世界范围内播撒着创客的种子。曾经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在公司上市之后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而活跃在创投领域,他既参与过投资世纪佳缘、兰亭集势等已经登录美国股市的公司,而且他还在中美等地不断地辗转,寻求适合投资的创业人才和方向。

徐小平能清晰地记得和李克强总理重视科技发展和创业人才方面的讲话。在一次面向大学生的公开演讲中,徐小平谈起2013年九月两位领导人在中关村听取李彦宏、柳传志和雷军等人做汇报的情景。

“这个意义重大,这证明最高领导对最底层的创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徐小平说,还给上海创业周的创业者写了亲笔信,鼓励他们。

李克强总理也在很多场合谈到创业和创新。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他明确表示要掀起平民创业和草根创业的浪潮。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在报告中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注脚。

在深圳有一家叫做柴火创客空间的创意场所,是深圳矽递科技创始人潘昊在2010年创建的。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今年年初的造访,或许柴火创客空间的大名不会像后来这样流传甚广。

时任柴火创客空间CEO的刘德志在笔者造访时介绍,柴火创客寓意于“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创新制作者(Maker)提供自由开放的协作环境,鼓励跨界的交流,促进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空间提供基本的原型开发设备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电子开发设备,机械加工设备等,并组织创客聚会和各种级别的工作坊。

事实上,类似柴火创客空间这样的新事物,在彼时的中国不胜枚举。决策层对创客的支持,直接带来了全国的联动。创客之火首先点燃的,就是以深圳、北京为代表的创新之城。

除了柴火创客之外,深圳在孵化培养具有新式思维和创新与冒险精神的创客,有无数案例可予佐证。香港上市公司光启科学董事局主席刘若鹏,就是典型的一个。

2011年,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的刘若鹏选择回到他的生长之地深圳,创建了光启理工研究院(即光启科学的前身),在超材料研究领域,刘若鹏和他的团队可以说是执世界科技前沿的牛耳。

回到深圳创业和发展,刘若鹏有他自己的思考。一方面,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已经上升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国内的开放与创新环境,以及政府所给予的支持等,都促使他选择回归。

我们后来看到的深圳南山和龙岗正在不断涌现的大批科技创新企业和创客,刘若鹏认为这都是区域政策、科技、产品和市场资金服务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从深圳南山到北京中关村,创客运动同样在兴起。从上地中关村,到五道口,科技企业林立,创客文化氛围浓郁。

“整个创业氛围,创业环境前所未有的好,所以大家一定要抓住机遇,要破除戒律,要打碎恐惧,勇敢的跳入创业的大潮里面去,这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的黄金时期。”徐小平在演讲中说。

李英豪则把创业的大背影选择在了北京。在做钱方之后,被世界知名商业媒体《快公司》列为“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100”榜单。他也曾被邀请到哈佛大学做小范围演讲。演讲之余,还顺带着吸引了两个哈佛的高材生加盟,成为钱方的见习生。要知道,之前这两位同学可是在微软见习的。他们对钱方正在做的事情好奇,觉得很有意义。

李英豪说,现在的北京越来越像硅谷,而且,这里有着比香港更好的创业环境,不论是人力成本,还是政策与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知道,来北京之前,李英豪的创业地是香港。

某种程度上,创客也可以称为是一种生态,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正在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生态圈与产业链,将创文化演变成一种星火燎原的趋势,构建一个没有现实边际的循环系统。

生态圈

在北京中关村等地,活跃着脉脉网、3W咖啡、拉勾网这些兴起于创客时代的创业项目,它们本身就有着培育创业、嫁接商业的功能。中国式的创客们,因为共同的诉求而初具雏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客网络。

从地域上看,中国在不断涌现着像以色列特拉维夫、美国的硅谷这样的创投圈。例如中关村,这个被称为“中国硅谷”之地,从最初的电脑耗材和硬件集散地,正向着中国创客的集中营的方向转型。

随着中国科技企业的扩张和孵化,北至上地、五道口,南至丰台科技园和总部基地,西至石景山,东至五环外的传媒产业园,创业文化呈聚变式扩张。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投生态圈还将不断延展。当支持创业和科技发展的政策逐渐落地和对接之后,这是一个可期的图景。

地域繁殖的生态之外,还有产业聚变与延伸的生态。看到创客前景与价值的,不止是那些风投。众多门户网站一转思路,开始打造生态系统和平台。一加一大于二的思路与筹谋,尽在其中。

以往有着“三座大山”之称的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这三家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巨擘们纷纷布局开放平台。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腾讯的马化腾坦言,过去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领域的很多模式,中国所充当的角色都是跟随。但如今,在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马化腾所举出的证据就是类微信的产品,用户数量前四名中有三家是在亚洲。

未来任重道远,但马化腾并不气馁。腾讯不断壮大的产业,不错的利润水平,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和推动创新,也能够购买更好的全球资产,这些都是令马化腾并不惧怕挑战的前提条件。

一篇叫做《隐形战友》的报道,让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读了倍加感动。文章叙述的是这样的故事。在互联网的开源世界里,一群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着共同志趣和爱好的技术人员们选择一起做一件默默无闻的事情。隐居在华盛顿郊外的一栋小木屋里的史蒂夫·马奎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守护一个叫做OpenSSL的开源密码库,这也是有史以来应用最广泛的开源密码库项目,其作用是阻止黑客对数以亿计的个人电脑的私密资料进行窃取和攻击。

如果从科技和商业层次考量,创客生存的舞台是多重而复杂的。台上的舞者,既有那些拥有着用户、财富的科技巨擘,也有踌躇满志、创意无限的新锐创客。其背后,还有着先驱所开拓的科技嬗变轨迹。在这条轨迹上,我们能够看到所有伟大先驱们的踪迹: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写下《数字化生存》的尼葛·洛庞帝,当然还有大隐隐于网络背后的史蒂夫·马奎斯们……

在一个开源的世界,创客的世界就是创新的世界,主角们通过聚合智慧,借力趋势,共同创造一个人人需要的科技未来。前瞻者克里斯·安德森和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新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但在科技嬗变以一日千里之速度在发生时,这仅仅还是个开始。继上世纪八十年代“下海潮”之后,中国迎来了再一次创业与创新的大潮。

小结:人们习惯于把中国2013年开始兴起的创客运动与美国硅谷的车库创业文化做对比,某种程度上二者却是有相似之处。之于中国的创业与创新,创客文化的兴起既是结果,又是推动新一轮创业风潮的推力。本文以挂一漏万的方式所叙述的这些实践者,有的成长为新兴互联网平台的领导者,也有倒在半路上的壮志未酬的梦想家。命运与结局的不同,或许也是新兴互联网嬗变时代的一种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