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貌双全的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被许多人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绝代佳人,徐志摩、金岳霖等倾慕对象与她的瓜葛更是被一些人所津津乐道。

实际上林徽因的婚恋观与家庭观堪称传统。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她与自己的初恋梁思成一起赴美求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婚姻,共同生活了27年后,她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而且,林徽因与梁思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恋爱,二人的婚姻是在双方家长的推动下促就的。

林徽因如何跟母亲相处(儿女心中伟大的妈妈)(1)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因工作缘故相识,私交甚好,早就有意结为儿女亲家。梁启超认定林徽因为理想儿媳后,便创造梁思成和林徽因接触的机会,希望二人能够产生感情。

二人果然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1919年夏天,在梁启超的书房中,18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了15岁的林徽因。

翩若仙子的林徽因转身离去的一霎那,梁思成的脑海中再也抹不去她的倩影。同样是在那一刻,儒雅内敛的梁思成在林徽因的心里生了根。

1924年,已经结为男女朋友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奔赴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

仅仅过了一年,林长民被流弹击中,不幸身亡。作为父亲最疼爱的女儿,林徽因闻讯后伤心欲绝,一度有了休学回国的打算。

梁启超立刻向梁思成去信,要求他陪伴林徽因渡过难关。

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

考虑到林长民突然去世,家中妇孺难以支撑生计,梁启超特别叮嘱梁思成,让林徽因不要担忧自己的未来。

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林徽因)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人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梁思庄)一样的看待。

梁启超说到做到。他经常写信安慰鼓励林徽因,并亲自支付林徽因的学费。

林徽因生性好强,不肯轻易接受他人的赞助——哪怕赞助来自未来的公公。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她下了课常常要到附近的餐馆做兼职洗碗工赚取生活费,回到宿舍后又累又饿,没有东西可以吃就喝自来水充饥。

1928年,24岁的林徽因与27岁的梁思成双双毕业,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梁启超将林徽因曾经婉拒的三千元资助金拿了出来,供新婚夫妇的蜜月旅行之用。

当时梁启超的身体状况已是每况愈下,但是他仍然勉力为儿子和儿媳的工作四处奔走,最终促成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东北大学建筑学系教师。

1929年8月,林徽因在沈阳生下了一个女儿。为了纪念不久前去世的梁启超,夫妻俩给女儿取名梁再冰(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

三年后,林徽因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梁从诫。

林徽因如何跟母亲相处(儿女心中伟大的妈妈)(2)

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的童年是战乱中度过的。

1937年夏天,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彼时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在山西考察古建筑,她特意给远在北平的八岁女儿写了一封充满温情的家书。

信中,林徽因细细地告诉女儿自己的考察路线,叮嘱女儿“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读书要好,别的不用管”。

考虑到年幼的女儿可能会害怕战争,她认认真真地给女儿打气——“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战火很快烧到了北平,林徽因一家人被迫踏上南迁之路。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一老(林徽因母亲何雪媛)和二小(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一路长途跋涉,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后,又奔赴云南昆明,最终定居在了一个没有任何医疗设备却布满了各类古建筑遗迹的千年古镇——位于川南的李庄。

带着全家人到处辗转时,梁林夫妇配合得十分默契。他们可以三下五除二地把被褥打包成一个结实的铺盖卷,在小饭馆吃饭时提前准备好一盒酒精棉,帮儿女擦拭过碗筷再让他们吃。

从前在北平的时候,全家人住在独门独户的院子里,有佣人,有厨师,一切家务不需要自己动手。南迁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必须亲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从头开始学习做家务、照顾孩子。

生活陡然艰苦,身份忽然转变,夫妻俩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反倒积极参与到乱世中的小家建设中。二人经常互相调侃,家里时时充满乐趣。

林徽因刚开始学做家务的时候,连水烧开了没有都不知道,梁思成见状哈哈大笑。林徽因还很认真地反问丈夫“你怎么知道”,梁思成说自己当过童子军,烧过水。

很快,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变成了“家务能手”。她亲自给儿女缝制衣物,为家人烹制美味的饭菜,将前庭后院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梁思成外出考察的时候,林徽因就会承担全部家务,她经常拖着瘦弱的身板,背回一家人一星期所需的菜蔬。

每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林徽因就守在孩子身边,不眠不休地观察着孩子的病势。多年以后,梁再冰称赞母亲“兼有医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护士的细心和妈妈的体贴。

两位中国建筑界的开山祖师常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他们常常动用自己的专业智慧 ,努力把家里布置得温馨一些。

林徽因从路边采来野花插在土瓶里,给陈旧的木桌子铺上桌布,把别人扔掉的木板做成地板,亲手订制了一个简易书架,节日前还编了一个花环挂在门上。

她给女儿做过一个布娃娃,把棉花塞进袜子里,用布绷上,然后在上面画上一张“超级可爱”的脸,女儿拿到后喜欢的爱不释手。

梁思成带着孩子们捡来破碎的瓦片和陶片,拼出各种美丽的纹饰,指导孩子们在门前铺出一条美观实用的甬道。

经过两位建筑大师的妙手回春,简陋的房子看起来舒心可爱,丝毫没有寒酸气息。

林徽因如何跟母亲相处(儿女心中伟大的妈妈)(3)

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俩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两个孩子每天在外面跟其他孩子疯玩,到了吃饭的时间林徽因就会喊孩子们回家吃饭,端出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

每天晚上回家吃饭的时候,梁再冰都会觉得“这个也好吃,那个也好吃”,几乎每一篇日记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我快活极了”。

直到她自己做了母亲,才明白自己和弟弟快乐的童年,离不开母亲的辛苦付出。

林徽因给友人费慰梅写信时,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我正在继续扮演经济绝招的杂耍演员,使得全家和一些亲戚、同事多多少少受到好一点的照顾。我必须为思成和两个孩子不断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和袜子……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辽、宋、清的建筑发展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都还要费劲得多。

用梁思成的话来说,煤油灯下,他们做着儿童的棉底鞋,点火做饭,买便宜的粗粮,过着像父辈们十几岁时一样的生活,但却从事着现代的工作。

尽管乡下条件十分艰苦,战争形势又不够明朗,林徽因却始终没有放松对孩子们学业的要求。

她给孩子们买了日记本,要求孩子们每天写日记,除了偶尔订正错别字之外,并不干涉日记内容。

她注重孩子们的双语训练。她教儿女们背诵古诗文,给他们讲古代历史故事,亲自挑选英文作品供他们阅读。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典型的“朋友式父母”,从不把儿女们当做无知的孩子,而是把他们当做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孩子们在他们面前无话不谈,他们总是耐心倾听儿女们的意见。

林徽因如何跟母亲相处(儿女心中伟大的妈妈)(4)

林徽因年轻时就患有肺病,抗战期间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家务繁重,几年下来几乎把她的身体熬干了。

1941年春,林徽因肺病复发,这次病势十分凶猛,白天高烧不退,夜间盗汗不止。

李庄没有医院,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战争期间的抗生素贵同黄金,林徽因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医治,只能靠自己硬挺干熬。姐弟俩看着在病床上苦苦挣扎的林徽因,心里总是害怕母亲会突然离他们而去。

幸运的是,连续挣扎了几个星期后,林徽因终于熬过了这道坎。但是她的身体几乎被击垮了,经常需要卧床休息。

当时全家仅有一张用来给林徽因养病的软床——一张摇摇晃晃的帆布行军床。

在病榻上,林徽因依然不忘向儿女讲解经典名著,并鼓励儿女跟她探讨书中的人物和情节。

梁再冰记得林徽因阅读了大量英文版的俄罗斯文学名著,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高尔基《我的大学》等。她欢欢喜喜地跟女儿谈论名著里的人物和描写,炯炯有神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光芒。

梁从诫记得林徽因教他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篇古文被林徽因读得绘声绘色,听完简直像看了一场电影。

林徽因没有给孩子们讲过大灰狼小白兔的故事,她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教授给孩子们的知识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

虽然一家人身在抗战的大后方,却也免不了时常受到炮弹的轰炸。

有一次,林徽因和梁思成听到不远处传来爆炸声和接连不断的垮塌声,二人立刻反应过来,各自拎起一个孩子往楼下冲。他们住的房子炸成了碎片,林徽因被炸弹震的从楼梯上滚了下来,落到地面上的时候她仍然把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抗战胜利后,梁从诫和母亲谈起1944年日军直逼重庆的危局,问母亲若当时日军真的打进四川了她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梁从诫仿佛回到了那个危在旦夕的时刻,急着问母亲:“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

病榻上的林徽因握着儿子的双手,带着歉意低声说道:“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那一刻梁从诫发现,林徽因不只是一位疼爱儿女的母亲,更是一位坚守气节的中国士大夫。

1949年,北平解放,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读大三的梁再冰受到解放军士气的感染,萌生了南下参军的念头。

梁思成一开始不同意,林徽因更是哭着请求女儿不要去参军。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堪负荷,生怕女儿去参军后再也见不到女儿了。

但是,梁再冰一再坚持,林徽因妥协了。她和女儿订下了一年之约,要求女儿一年后回到北京完成大学学业。梁再冰临行前,林徽因带着各种为女儿准备的生活用品来看她,在她的铺盖上坐了很久很久。

梁再冰参军的一年时间里,林徽因经常给女儿写信,反复表达思念之情。待梁再冰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到处都是国徽的设计图案,原来父亲和母亲已经拖着病体投入到新中国的国徽设计工作中了。

林徽因在切除了一个肾脏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为新中国设计国徽,草图画了整整一大箱。1950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体代表起立,鼓掌通过了这套国徽方案,林徽因感动得潸然泪下,却因病体难支无法起身答谢大家。

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抢救国宝景泰蓝工艺、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桩桩件件的繁重任务把一直带病工作的林徽因彻底压垮了。

1954年,结婚一年的梁再冰怀孕了。她去清华大学新林院探望父母时,林徽因忽然从床下拖出一只白瓷大盆,里面装满了她亲手缝制的婴儿衣被。她气喘吁吁地告诉女儿,这些都是她为外孙准备的,希望女儿能够喜欢她的手艺。

1955年,梁再冰临盆在即,重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同时住进了同仁医院。林徽因住院前,一再叮嘱女儿生产后一定要去他们的新家——清华大学胜因院度产假。她说家里有外婆还有保姆,可以给女儿做些饭,这样她才能放心。

孩子满月后,出了月子的梁再冰立刻赶到同仁医院看望父母。

见到林徽因的一瞬间,梁再冰几乎不敢相信眼前不成人形的病人是自己的母亲,一股自责的情绪涌上心头。

林徽因看到女儿却很高兴,高兴到忘却了自己的病痛。她炫耀似地对护士们叫道:“你们快看我的女儿,她的身体和脸色多好啊!

眼看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再冰想抱着孩子给母亲看一眼。可是林徽因得的是具有传染性的肺病,医护人员无论如何不允许婴儿进她的病房。

梁再冰没有办法,只得和爱人一起抱着孩子到西单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然而那时候的照片洗出来很慢,林徽因还没有来得及看到外孙的照片,便溘然长逝了。

梁再冰退休后,写了一本名为《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的回忆录。在回忆录的结尾,梁再冰写道:

人们思念亲人,常常会在梦里与他们相会。而对我而言,走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或穿越山间古庙,也常常与爹爹妈妈不期而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