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的化学名称“氯化钠(NaCl)”。长久以来,食盐一直作为调味品和防腐剂。直到1937年,食盐作为“日常饮食必需品”终被确定下来。
所谓“必需品”,足见其对身体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网络
“必需品”食盐
钠,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50%)、骨骼(40%)、细胞内液(10%)。氯常以“氯化物”的形式存在,最普遍的形式是食盐。钠和氯在人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表现在:
1.细胞外“钠”“氯”与细胞内“钾”之间维持适当的水电解质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会出现组织“水肿”。
2.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
钠特有的功能还包括:维持神经肌肉应激;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如葡萄糖的吸收、氧的利用等等。
氯特有的功能还包括:参与胃酸(HCl)的形成,促进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助消化;刺激肝脏,促使肝脏排除废物;助激素分布,保持关节和肌肉健康。
钠缺乏时会出现倦怠、淡漠、昏迷、血压下降、痛性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休克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氯缺乏时易掉头发和牙齿,肌肉收缩不良,消化受损,影响生长发育。
因此,不吃盐,会影响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
“低盐”的由来
食盐与健康,尤其是与高血压的关系,是现今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高盐饮食(每天10-30克)可诱发高血压,降低血液粘度,升高胆固醇等,过量的食盐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引起炎性再生反应,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癌发生。急性过量食用食盐达到(35-40)克/天时,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水肿、血压上升、胃粘膜上皮细胞破裂等,会危及生命。
我国居民膳食调查发现,2018年人均食盐摄入总量在10.5克,十年前人均摄入量曾高达15克/天。
因此,控制食盐的摄入,刻不容缓。
图片来源:网络
“食盐摄入量”的科学推荐
人体对“氯化钠”的需要量,取决于生长和维持健康的需求,还要考虑环境温度、出汗、其它分泌丢失的量等。
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体每日最低氯化钠需要量在0.3克,但同时发现,用盐在0.8克以下时,食物极不可口,通过人体代偿能力的进一步研究,食盐的实际推荐摄入量远远高于最低需要量。最新一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不同年龄人群的推荐量也各有不同:
1岁以内:不常规添加食盐
2-3岁:每天不超过2克
4-6岁:每天不超过3克
7-10岁:每天不超过4克
11-64岁:每天不超过6克
65岁及以上:每天不超过5克。
出汗造成的钠丢失,则要根据热环境的稳定及从事体力活动的强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一般在热环境中从事轻体力活动,每天需要摄入15克食盐,中度体力活动需摄入20克,中度体力活动需摄入25克。
图片来源:网络
日常“减盐”小妙招
1.知“盐”有多少:巧用盐勺或日常小物件。啤酒瓶盖和矿泉水瓶盖也是量盐的好容器。1啤酒瓶盖,大约是6克盐,1矿泉水瓶盖大约是10克盐,所以1啤酒瓶盖,或半矿泉水瓶盖就是一个成人一天的用量。
2.识别“隐形盐”:食物加工制备过程中添加入的盐,这部分盐,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也成为“隐形盐”。如:
(1)本身“含盐”的食物:高钠地区的饮用水。
(2)“添加盐”的食物:我国食品标签(营养成分表)要求标明“钠”的含量,由此可知,很多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食盐,包括:面食、豆制品、炒货、调味品、腌制肉/蛋/菜食品等。像1枚咸鸭蛋中就含有5克食盐。
3.口味是可以改变的:当适应了清淡口味,也会自动屏蔽重口味。巧用调味品和自带鲜香味的食材:葱、姜、蒜、花椒、辣椒等香料,以及香菇、香芹、香菜、香椿等本身自带鲜味的食材。
图片来源:网络
疾病状态下的“无盐饮食”
临床上,高血压、缺血性心衰、肾脏病、肝硬化腹水等的患者,会用到“低盐/无盐/低钠”饮食。具体采用哪种饮食,还需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尿钠排出量、血钠、血压等临床指标,同时注意随时调整。
低盐饮食:饮食中忌用一切咸味食品,如咸菜、面酱、咸肉、腊肠及荤素罐头等。烹制食物时可加入食盐(2-3)克,或酱油(10-15)毫升。全天钠控制在2000mg左右。
无盐饮食:除忌用一切咸味食品外,还应限制食盐和酱油。全天钠控制在1000mg左右。
低钠饮食:在无盐饮食的要求外,还要限制含钠高的食物,如:碱面制作的面食(用酵母替代)、茴香、芹菜、油菜等。全天钠控制在500mg左右。
本文供稿: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 石劢
编辑:李传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