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朱文(又叫圆朱文)”和“铁线篆”是细朱文篆刻的两个亚类,他们都有三个特征:1、小篆入印;2、文字接边;3、朱文细线。因此共同点多,初学者极易混淆,要不认为都是元朱文,要不就认为都是“铁线篆”,其实,他们的区别很明显。

我们之前曾有专文讨论过二者的区别,鉴于临摹作业日渐推进,有不少朋友对于二者的形式差别又产生了模糊,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王福庵先生的一方印,再说说二者在形式上的差异。

这方印是王福庵先生的“旧王孙”:

王福庵铁线篆特点(读印王福庵旧王孙)(1)

(王福庵和他的“旧王孙”)

印主不用多说,是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溥心畬,溥心畬之父载滢为奕訢次子,溥心畬的长兄过继给了伯父载澄,袭了王爵;排行老二的溥心畬与三弟溥德奉母定居北京,溥心畬出生满5个月就蒙赐头品顶戴,所以,溥心畬是真正的“旧王孙”。

事实上,溥心畬也非常喜欢在作品上钤盖“旧王孙”这方印,但要注意,在他的书画作品上,出现的同文细朱文印中,“旧王孙”印,并非全部是王福庵的这款“铁线篆”作品,还有“元朱文”风格的作品,如2022年8月嘉德拍卖会上的这幅书法:

王福庵铁线篆特点(读印王福庵旧王孙)(2)

(溥心畬作节录《论语注疏》行书)

我们可以把这方印拿出来,跟王福庵的这方做一下比较:

王福庵铁线篆特点(读印王福庵旧王孙)(3)

(同文印元朱文和铁线篆的比较)

抛开线条的粗细不提,左边的“元朱文”印的线条圆曲内敛,笔力较为平实,审美走向珠圆玉润、气宇轩昂,气息却中含内敛。右边的“铁线篆”印,笔力精纯遒健,力度较强,气息清健而神彩流溢。正如林乾良先生总结的一样:

从篆刻艺术上说,圆朱文的线条较圆,柔软而姿媚;印文各字之间以及字与边之间较少连接,所以每字的四周比较空灵,有“恬然自乐”的神韵,不甚追求力度与飘逸。铁线篆则略有不同,其线条较少作典型的圆形,多作微弯的弧形,像两端加压而微弯的钢条,劲力内含;印文各字之间以及字与边之间连接较多,结构紧密,一印犹如一字,整体观很强;其风韵既能嫣润静穆又兼挺劲潇洒。

以王福庵这方“旧王孙”为例,它是“铁线篆”(这方印的线条刀痕历历,虽与元朱文的光洁不同,但这不是元朱文与铁线篆的主要区别,而是王福庵的这方用切刀完成罢了),我们考察三项:

王福庵铁线篆特点(读印王福庵旧王孙)(4)

(铁线篆的“旧王孙”)

1、一印之内,字字接边,甚至每一根有可能接边的线条都与边接有实打实的连接(如上图灰色圆点标示处);

2、一字之内,字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尽可能用线条实现连接,如“舊”字的“艸”与“隹”与“臼”,“孫”字的“子”与“系”均有字内连接(如上图蓝色圆点标示处);

3、字与字之间,“舊”与“王”有一笔搭接,“舊”与“孫”有一笔搭接(如上图黄色圆点标示处)。

对比上面的元朱文“旧王孙”,对比上面所说的三项,也可以加以考量:1、一印之内,并非字字接边,只是在避无可避或确有需要(为了寻求安稳端正)时才与边框搭接;2、一字之内,各个文字部件互不搭接,各自“怡然自乐”;3、字与字之间,除了迎让穿插之外,基本上没有“实打实”的连接。

可以再找一下印例,比如陈巨来的元朱文印:

王福庵铁线篆特点(读印王福庵旧王孙)(5)

(陈巨来“松窗居士”)

字与字不搭接,但有揖让关系,在各自的位置上怡然自乐。

再看王福庵的一方多字印:

王福庵铁线篆特点(读印王福庵旧王孙)(6)

(王福庵苏轼词句印)

认真看印中的文字“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揖让穿插,还有三列文字的横向连接,都从形式上说明这是一方“铁线篆”作品。

当然,本文讨论的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元朱文和铁线篆的差别最主要还是在线条和篆法取势:一个线条圆转取势柔媚;一个线条开张取势劲健。相对来说:赵叔孺系统(包括他的弟子)的作品,偏向“元朱文”;王福庵系统(也包括他的弟子)的作品,偏向“铁线篆”。

(【布丁读印】之15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