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点亮归途,长沙精神康复模式获全国认可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金慧 实习生 黄克韧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孤独无助,没有朋友;他们脆弱敏感,无法正常工作和社交;他们有些甚至难以行为自控,被家人嫌弃,他们就是精神障碍人士。

1月26日,全国精神康复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播放了长沙精神康复模式的宣传片,作为典型在全国推荐。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据民政部门统计,长沙市现有700多万人口,精神障碍患者达6.6万余名,病不知从何起,却深受其困扰。他们的遭遇是不幸的,但能生活在长沙,他们又是幸运的。

药物救助,提供兜底保障

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集中评估(为患者点亮归途)(1)

(心翼会所开展进社区活动)

近年来,长沙陆续出台了《长沙市社会精神病人药物救助实施办法》、《长沙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象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保障水平的通知》等文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精神障碍患者免费供药和发放救助药品,并推行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救助,积极救助收治住院重症精神障碍患者。

只要是长沙常住户口,经县级以上(含县级)精神病医疗机构诊断的精神病人,均可申请药物救助。同时经县级以上精神医院评估,风险等级在3级以上或风险等级虽在3级以下但曾有肇事肇祸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等暴力行为的重症精神病人,均可申请住院救助。

这样,从政策上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既帮助患者及家庭缓解了精神压力,减轻了经济负担,也有效破解了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被家庭关锁、肇事肇祸、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难题。

会所模式,营造家的温暖

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集中评估(为患者点亮归途)(2)

(培训活动)

除了药物治疗,精障人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煎熬,如何在政府给予的治疗保障之外,给精障人士营造家的温暖、让他们能够回归社会?这也是心翼会所成立的初衷。

2007年,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成立了长沙心翼精神康复所,由长沙市民政局主管,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

与强制性的禁闭不同,会所模式为康复期精神障碍人士提供成人社区康复支持,包括日间照料、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职业训练、辅助教育、社交及就业支持等服务,帮助其重获友谊、重投家庭、再获教育和工作机会,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友善的社区环境。

“刚刚来到心翼的时候,我连话都不敢说。”阿伟回想当时患上精神疾病的状态,仍心有余悸,因为自己生病了,没有工作,生活变得很窘迫。来到心翼会所之后,会所主动帮阿伟联系了企业,安排了一份保洁工作,还安排职员帮忙熟悉环境和工作流程,让他慢慢走出心结,工作状态也变好了,不知不觉已经工作了五年。

会所模式帮助精障人士实现社会康复,有效减少了复发率、住院率和致残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长沙社区精神康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已编入国务院《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荣获希尔顿人道主义奖、中华医学会“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2016年首次在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亚洲会所发展研讨会。

院所联盟,上门康复模式

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集中评估(为患者点亮归途)(3)

(第五届亚洲会所发展研讨会)

长沙心翼会所模式的成功为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目前,长沙市建成了“1 N”的长沙精神康复联盟。

以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作为康复技术支持,以心翼会所为样板,通过模式启导、定期培训、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现场督察、评估回访等方式,对各精神康复机构统一开展业务指导,为更多精神障碍患者带去福音。

天心区百康心翼会所开展“精”“智”陶艺,增强会员造血功能,实现自身价值;芙蓉区家欣会所通过打理花园、开设手工坊、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更好地融入生活;开福区怡馨家园开设心翼艺术、心翼工艺等特色课程,帮助更多的精障人士回归社会;雨花区怡馨家园通过上门探访、就业培训、辅助性就业,鼓励会员走出家庭,重入社会;岳麓区心悦会所以家庭为核心,以健康为导向,提高会员家庭整体幸福感,提升会员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

“精神障碍人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包容、尊重以及有效的康复。”长沙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介绍,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长沙1 N的社区精神康复模式,对各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统一开展业务指导,并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社区巡诊,提供便捷、及时、专业的技术指导,能更好地解决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业务技术难题。

据统计,10年来,全市共成立了6家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已经成功帮助千余名会员走出困境,开展健康倡导活动182次,服务20万人次,社会交往活动625次,服务3万人次。

[责编:封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