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最近,一个超长西瓜特效在抖音火了起来,并占据了抖音的特效热榜。而在超长西瓜、柠檬头等搞怪特效爆火现象背后,其实折射的,是现代互联网用户的某种审美趋向。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这一趋向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当你打开抖音,却看见一个抖动的西瓜发出了宝宝般的嘤咛声时,不要惊讶,这正是当下爆红的超长西瓜特效。
「超长西瓜」特效视频
乍看这一特效和其他搞怪特效如柠檬头、猩猩脸等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面具载体的变换而已。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露出眼睛与嘴巴的西瓜头,如今已经成为抖音特效榜里热度最高的特效,并衍生出了许多模仿创意挑战:#宝宝瓜能有多可爱##疲惫的西瓜头眼神#,频频冲上抖音挑战榜前三。
“宝宝瓜”话题挑战已有1.1亿次播放量
事实上,超长西瓜并不是搞怪类特效出圈的首例。比起精致的美化特效,搞怪特效细节粗糙,视觉夸张,甚至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因此,要想追溯搞怪特效走红的根源,深究超长西瓜特效本身的视觉元素仍然远远不够,然而将视角拉的更高之后,西瓜特效们的背后似乎折射出了一条现象审美的新进路。
一、从“宝宝瓜”到“疲惫瓜”:一场场赛博现实扮演游戏有趣的是,「超长西瓜」特效释出开始,远没有获得现在这么多的关注,毕竟一个简单的西瓜头特效,以及屏身配合带来的互动,让趣味也仅仅只能停留在使用特效的那十几秒内。
然而当特效配上话题挑战时,特效本身的意义便从视觉体验转向了更加现实指向的赛博实践。
在#宝宝瓜能有多可爱#的特效视频中,人们或是给真的宝宝们用上西瓜特效,配上婴儿的哭声,打造最真实可爱的“宝宝瓜”,又或是不少大学生们自己用上西瓜特效,模仿婴儿的眼神与表情,配上轻微的扭动,从而伪装成大学生版“宝宝瓜”。
而在宝宝瓜的扮演过程中,西瓜特效本身充当的是人们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切换的面具,仅仅只用露出眼睛与嘴巴就能完成一次特效扮演,给足了用户隐私保护的安全感与便利感。
“宝宝瓜”挑战里网友发出伪装宝宝瓜教程
不仅如此,相较于其他需要反复美化与加工的颜值特效,换上西瓜特效这一行为本身如同给予了现实中的人们一次完全卸去身份束缚的机会。不必在意妆容美丑,也不必在意着装是否得体,只要扮演的“宝宝瓜”眼神足够无辜,神态足够单纯,这场赛博现实扮演游戏的终点就已经成功抵达,甚至完全不必在乎它是“宝宝瓜”、“老人瓜”还是其他任意的具象。
进一步说,扮演“宝宝瓜”的最终指向并不是为了真正变成一个带着西瓜头特效的婴儿,即使被观众评价为“大学生的眼神总是干净又愚蠢”,然而在这场放下美丑与现实标准的赛博扮演游戏里,更关键的命题在于“我”终于获得了一次没有现实束缚、随意扮演身份的快速游戏机会,而这正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寻觅的。
如果说“宝宝瓜”的扮演游戏更注重特效使用的趣味性,“疲惫瓜”的扮演游戏却更像一扇情感共鸣的窗口。在#疲惫的西瓜头眼神#特效视频中不难发现,人们通过模仿社畜们迷茫、沮丧的眼神,营造出不堪生活重负的疲惫生存现状。
随着“疲惫瓜”视频的不断流变,“疲惫瓜”的扮演也从单纯的疲惫眼神模仿转向了“看见妈妈进门的不同眼神”“弟弟用我口红画画的前后眼神”等多重套路,而这其中,情感共鸣的聚合也以单一的社畜情感为基点,联结了不同社会语境下的现实情绪,从而织就成这场狂欢游戏里的情感图谱。
“疲惫瓜”
事实上,「超长西瓜」特效与“宝宝瓜”、“疲惫瓜”话题的绑定并不是搞怪特效的第一次出圈。如前段时间「猩猩脸」特效也掀起了“我的社恐姐妹”话题挑战狂潮,人们佩戴着猩猩脸特效,分享姐妹之间的社恐故事。
「猩猩脸」特效视频
然而与先前的搞怪吐槽视频不同的是,“疲惫瓜”视频在艰难的现实困境下呈现出了一种奇妙、温暖、不惹人厌烦的诙谐感。
如有博主在“疲惫瓜”的扮演中,前后打造了“试图模仿社畜疲惫眼神”与“妈妈给自己一个冰淇淋的开心眼神”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并在视频文案中大方承认自己是个“妈宝女”,从而将“妈宝”这一在舆论环境中饱受争议的形容词融化成一项饱含骄傲、温情的赛博词汇与标签。
自然,妈宝本身寓含的男性气质与对母性关怀的依恋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过多消解,然而在“疲惫瓜”与“妈妈瓜”的反复横跳中,“妈妈的好宝贝”这一层亲情的最本质定义正在赛博扮演游戏里慢慢褪去被污名化附上的讥笑与讽刺,从这一层面而言,“疲惫瓜”与“妈妈瓜”的扮演,或许也正是人们对现实污名化困境无声却有力的对抗,试图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还原最真实的依恋与关怀。
二、美化vs搞怪:我们越来越不追求精致的特效了吗?当如「超长西瓜」般的搞怪特效不断兴起的同时,有不少特效设计师与特效用户感慨:我们的特效正在走向粗糙的消亡。
感慨的出现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对比国内抖音、快手与国外ins、snapchat的特效便不难发现,抖音、快手的特效画风的确存在着部分画风不够精美、高级感略有匮乏之处,且前段时间抖音举办的“特效制作大赛”使得部分创作者为了创作奖励简单制作便草草了事,导致抖音特效中常常出现着令人啼笑皆非的特效贴纸。
抖音美人鱼特效
自然,特效画风的不同与国内外用户群体的特征有着密切联系,然而从精致审美到搞怪审美的嬗变中,“我们是否正在放弃对质感本身的追求”这个问题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盖棺定论。
事实上,用户对于人像特效的现象审美体验往往是通过“现实性意象的悬置——意向性客体的再构造——现实性意象的还原”这一动态机制而实现的。人们在使用人像特效的过程中,往往先将现实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意象悬置一旁,抽离出其中最动人的几项特质在特效使用中进行再铸造,并试图通过与他人在社交平台中呈现的现实性意象进行对比与还原。
因此,精致与质感的定义就可以具象为两大层次:一是“我”如何赏识“我”的现实意象?二是“我”如何赏识他人的现实意象?
从这个层面而言,我们从未停止过对于“精致”的想象。
固然,从搞怪特效本身的视觉元素来看,它们是粗糙的、猎奇的、不合常理的。试想,现实生活中,我们何曾见过像薯条版的西瓜、长头发的土豆、以及月亮般的狗,似乎当人们不赋予它们现实话题的意义时,除了博人一笑之外,它们什么也不是。
然而现象审美就是这么一场不合情理却又极具结构化的体验活动。对于使用特效的个体而言,特效作为体验客体而言,对不同主体具备着不同的价值属性,从而塑造了不同的体验范畴。有人将特效本身看作是一件审美作品,因而对特效本身的细节与审美价值十分重视;而有人将特效看作讲述短视频故事的一项辅助工具,更在意特效对内容故事感的赋予程度与适配程度。
正因为特效与视频内容的紧密相连与难以割舍,使得后者的审美路径成为了短视频用户的主流选择,又或许这不再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路径,而是审美价值的表层与深层之分。
站在这个视角再向前回望时,事情的全貌便更加开阔。
固然搞怪特效本身的视觉依旧粗糙,但人们利用特效背后所阐释的故事却更加动人与精致。
无论是b站上up们纷纷带上“柠檬头”特效自嘲《住院时偶遇前男友》《回忆童年尴尬瞬间》的往事,还是抖音里博主们带上西瓜头特效用眼神的变幻上演着一出出温情喜剧,都在阐释着人们对故事时间流里过往、当下、未来更加自如的组织与体验方式,加之搞怪特效相较于美化特效而言更加强调屏身之间的互动体验,使得特效与个体之间的具象化互联更加明显。
b站柠檬头视频
至此,问题的症结不再是人们的特效审美本身是否在“自愿下沉”,换一个更加包容的视角看待,或许可以解释为人们对于生活的“精致”与“粗糙”不再有着泾渭分明的审美区隔,拥抱粗糙本身也是在拥抱那个不够体面却依然动人的生活本身。
自然,我们期待更多精致的、美丽的特效不断涌现,从而丰富人们的审美视野,但不可否认,至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如「超长西瓜」、「柠檬头」、「猩猩脸」般的特效仍将反复出圈。
值得相信的是,人们正在不断通过幽默的自嘲与善意的评价在特效的扮演与观看中消解对现实的不平与愤懑,然而即便那些“疲惫”“消极”的自我并没有在特效游戏中被修复,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因为人们早足以在现实的蹒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些摇摆却足够浪漫生存的姿态,人们要的,是一次没有现实束缚、自由自在的可能性。
只要还能看清并拥抱那些粗糙却温暖的细节,又何必在乎面具本身是否足够精致呢?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马冬梅,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cimhK1OJIpaOG9OPNnRyw
本文由 @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