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是体内气血紊乱所导致,要想调理月经,就得从气血根源入手。但事实上,导致月经不调的病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类也很典型且常见,那就是痰湿引起的月经不调。

这一类月经不调,如果只是单纯地调理气血,而没有从根源祛除痰湿,往往很难摆脱该病症的困扰。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1)

此前来诊的不少患者就是如此,比如24岁的周女士,月经不调已经一年多,曾服用过调理气血的中药,也服用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治疗,然而月经周期仍未规律,时而淋漓不尽,时而月经推迟至40多日一行。曾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检查报告提示子宫内膜增厚(20mm)。西医诊断为:月经不调。

来诊时周女士自述带下量多,身体困倦,经常感到腰酸。经量适中,色红,偶而有血块,轻微下腹痛。舌象可见舌淡红,苔白腻;形体肥胖,身高160cm,体重80kg。根据其症状、舌象等,中医诊断为月经后期,辨证为痰湿瘀滞证。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2)

为什么痰湿会导致月经不调呢?

实际上,痰湿瘀滞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类尤其以肥胖者多见。

中医认为,肥胖之人多痰多湿,痰湿壅滞,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即可导致经期错后,或者经闭不行。而责其原因,多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常引起。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3)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人体的水湿,主要是由脾来运化转输的,脾就好比街道垃圾运输车,定期把街道的垃圾清理走,使街道保持干净。如果脾虚运化功能失常,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水湿停滞,化生痰湿,痰湿阻碍体内正常气血的运行,就会导致月经不调。

另一方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通过运化吃进去的食物,从而促进经血的生成。因此,脾主统血,脾气亏虚,则经血排放异常。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可见月经量少。脾气不足,脾失统血,可见月经量多或崩漏,也可见于月经先期。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4)

正如《妇科玉尺·月经篇》中所讲“月经不调有三,一脾虚,二冲任损伤,三痰脂凝塞。”《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中也有记载“经水不通,有属积痰”,明确指出痰湿可导致月经不调的发生。

上面所讲到的案例,周女士形体肥胖,伴有身体困倦,腰酸,而结合其舌象,可知其月经不调为痰湿瘀滞所引起。而且,月经来时偶而见血块伴腹痛,可见实际为夹杂血瘀的征象。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5)

那么应该如何调理呢?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改善月经不调!

乐启生中医团队指出,在分析月经周期中某一时期的病理特点时,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因为某一时期的病理或整体阴阳消长转化与升降浮沉运动失调,既有其自身的病理特点,又离不开整体性病变。因此,调理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女性生理周期性的变化,还需要注意到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要以辨证的结果为主要选方遣药的根据。

正如痰湿所导致的月经不调,治疗不能一味补养气血,或理气活血,还要注意健脾和胃、化痰祛湿,根源上祛除病因。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6)

针对周女士的情况,予以苍附导痰丸加减。

拟方:川牛膝、怀牛膝、益母草、苍术、香附、枳壳、茯苓、泽兰、炒白芍、莪术、鹿角霜、丝瓜络、当归、失笑散、陈皮、法半夏、川芎、生甘草;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7)

服上方后,周女士复诊,自述疲惫感稍有缓解,月经淋漓不净16日,初起时量少色深,后量逐渐增多,色鲜红,经行腰酸。调整组方,以苍附导痰丸合二至丸加减。

拟方:墨旱莲、女贞子、川牛膝、怀牛膝、苍术、香附、枳壳、茯苓、山药、桑椹、败酱草、薏苡仁、陈皮、法半夏、川芎、连翘、川楝子;7剂,水煎分早晚服。

此后以上方随证加减组方,规律服药3个月,周女士自述月经规律而至,复查妇科B超示:子宫内膜增厚(17mm)。

痰湿太重月经量又变少了(可能是痰湿惹的祸)(8)

中医常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针对不同的情况,实际用药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一人一方是标本兼治的前提。

周女士来诊时月经40日仍未至,所以应先治其标,再缓其本,以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为基本治疗大法,首诊方以苍附导痰丸化裁,选用苍术、胆南星、陈皮、茯苓等燥湿强劲药物配合香附、枳壳行气下痰,使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健脾之功。并且配伍当归、失笑散、益母草、泽兰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鹿角霜温补肾阳,莪术、川芎行气止痛。

二诊时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由于其经行腰酸,初起量少色淡,辨证为肝肾不足之象,故佐以二至丸补肾养肝,缓图其本,后随证加减,但仍以苍附导痰丸为主方。治疗3个月后,患者月经规律而至。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