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大概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以前读的时候,只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篇散文,读之令人犹如身临其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味书屋全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三味书屋全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大概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以前读的时候,只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篇散文,读之令人犹如身临其境。
但是,却没有想过——百草园为什么叫百草园,三味书屋又为什么叫三味书屋?其中的典故渊源,鲁迅先生没有说,只提到百草园的名字是“相传叫做”,那就以相传来当做百草园名字的由来吧。
“三味书屋”呢?关于这个小时候读书学习的地方,为什么起名为“三味”,却是连相传都没有了。
所以,不妨来探究一下,“三味书屋”名字的来源。
说起三味书屋,那是清末民初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原名为“三余书屋”,取自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一句话“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努力读书,切莫荒废了光阴。
赏识并引之为座右铭的,不只是三余书屋的主人,苏东坡也非常赏识这句话,写有诗曰“此生有味在三余”。
后来,三余书屋被寿镜吾先生(鲁迅先生的老师)的爷爷改为了“三味书屋”,似乎就是借此之意。而除了这种说法,还有另外的两种说法。
一种来自于寿镜吾先生的次子,他曾解释说:“若三味取义,幼时挺父兄传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这句话经后人考证,是出自于宋代李淑《邯郸书目》,原为:“读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这里是用三种味道的食物比喻古代的三类书,即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 “诗书,味之太羹”,意思是说经书像是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是我国古代最初祭祀时用的食物。因为经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故把它比作太羹。“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佐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块肉。大块肉比起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味道当然浓多了。因为史书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如“四史”、《资治通鉴》等),故把它比作折俎。“子为醯醢”,意思是说诸子百家的书像食物里的醯醢。醯醢,即肉浆。肉浆的制作花样很多。诸子百家的书体栽不同,风格各异,故把“子”比作醯醢。
无论是那句话,说的意思其实都是将读书比作美味佳肴,即很好的精神食粮,应该细细品爵、尝出其中滋味。
另一种说法则是寿镜吾的孙子所说,“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口中,听到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布衣暖”是说甘做平民百姓不做官;“菜根香”是说习惯粗茶淡饭,不必羡慕别人的山珍海味;“读书滋味长”自然就是讲要认真品位蕴藏在书籍当中的奥妙,个中滋味绵长无比。
其实不管是哪种含义,“三味”都是在诠释着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河南省社旗县委组织部 关玉国
电话:13938999676 邮编:473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