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简谐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位移为负值,则速度一定为正值

B.做简谐运动的单摆,摆球在最低点受到的拉力与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

C.物体的位移增大时,动能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速度也一定相同

答案 C

解析 若位移为负值,则速度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选项A错误;做简谐运动的单摆,摆球在最低点时Tmgm,即受到的拉力大于重力大小,选项B错误;物体的位移增大时,速度一定减小,即动能减小,选项C正确;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速度大小相等,但是方向不一定相同,选项D错误.

2.关于某物体受迫振动的共振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

A.物体的固有频率等于f0

B.物体做受迫振动时的频率等于f0

C.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幅相同则频率必相同

D.为避免共振发生应该让驱动力的频率靠近f0

答案 A

解析 由题图可知,物体的固有频率等于f0,选项A正确;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只有当发生共振时频率才是f0,即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不一定等于f0,选项B错误;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幅相同,频率不一定相同,选项C错误;根据产生共振的条件可知,为避免共振发生应该让驱动力的频率远离f0,选项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2)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3)

A.检验工件平滑度的操作中,如图甲所示,上面为标准件,下面为待检测工件,通过干涉条纹可推断出P为凸处、Q为凹处

B.图乙为光照射到小圆孔得到的衍射图样

C.图丙海市蜃楼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海面的上层空气的折射率比下层空气折射率小

D.图丁的原理和照相机镜头表面涂上增透膜的原理是相同的

答案 C

解析 薄膜干涉是等厚干涉,即同一条纹处空气膜的厚度相同,从弯曲的条纹可知,P处的空气膜厚度与右边的空气膜厚度相等,知P处凹陷,同理知Q处凸起,故A错误;题图乙为光线照射小圆板得到的衍射图样,故B错误;海市蜃楼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原因是下层温度低,空气下沉,折射率大,上层空气稀薄折射率小,故C正确;立体电影是光的偏振,镜头表面涂上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它们的原理不相同,故D错误.

4.(2021·吉林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二月考)如图所示,虚线和实线分别为甲、乙两个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则(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4)

A.甲、乙两个单摆的振幅分别为2 cm、-1 cm

B.甲、乙两个单摆的机械能可能相等

C.第4 s末,甲、乙两个摆球的加速度均为零

D.第2 s末甲的速度达到最大,乙的向心加速度达到最大

答案 B

解析 振幅为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故甲、乙两个单摆的振幅分别为2 cm、1 cm,A错误;摆球质量未知,故甲、乙两个单摆的机械能可能相等,B正确;第4 s末,两摆球均在平衡位置,故甲、乙两摆球切线方向的加速度均为零,但向心加速度均不为零,C错误;第2 s末甲处于平衡位置,速度达到最大,乙处于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向心加速度为零,D错误.

5.(2022·沙市中学高二期末)如图是ab两种色光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后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5)

A.同种均匀介质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

B.在同种均匀液体材料中进行传播时,a光的传播速度更大

C.由ab色光组成的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b光的偏转角度更小

D.ab两种色光从同种均匀液体材料射入真空发生全反射时,a光的临界角更小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a光的相邻明条纹间距更小,根据Δx=可知a光的波长较小,频率较大,同种均匀介质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故A正确;同种均匀介质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根据v=得a光的传播速度更小,故B错误;同种均匀介质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的大,由ab色光组成的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b光的偏转角度更小,故C正确;根据sin iC=,ab两种色光从同种均匀液体材料射入真空发生全反射时,a光的临界角更小,故D正确.故选B.

6.(2022·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高二月考)一列简谐横波在t=0.4 s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PQM为该横波上的三个质点,它们的平衡位置坐标分别为xP=6 m、xQ=10 m、xM=15 m,质点M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6)

A.波速是25 m/s,传播方向沿x轴负方向

B.质点P振动滞后于质点Q

C.t=0.6 s时质点Q的速度方向为沿y轴负方向

D.t=0.64 s时质点P位于正向最大位移处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甲可知波长为λ=20 m,由题图乙可知周期为T=0.8 s,根据v== m/s=25 m/s,由振动图像可知,t=0.4 s时,质点M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由同侧法可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故A错误;因为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所以质点Q振动滞后于质点P,故B错误;t=0.4 s时,质点Q运动到负向最大位移处,t=0.6 s时,即经过四分之一周期,Q点运动到平衡位置,速度方向为沿y轴正方向,故C错误;波的传播速度为25 m/s,从平衡位置x=5 m处传播到x=6 m处,用时为t== s=0.04 s,所以,质点P经0.04 s振动到平衡位置,再经0.2 s运动到正向最大位移处,即t=0.64 s时,质点P位于正向最大位移处,故D正确.

7.(2022·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月考)如图所示,图中ABC部分为一透明材料做成的柱形光学元件的横截面,该种材料折射率n=,AC为一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D为圆弧面圆心,ABCD构成正方形.在D处有一红色点光源,在纸面内照射弧面AC,若只考虑首次从圆弧AC直接射向ABBC的光线,则以下说法正确是(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7)

A.光从该材料到空气的临界角为53°

B.该光学元件的BC边上有光射出的长度为R

C.照射在AC边上的入射光,有弧长为πR区域的光不能从ABBC边直接射出

D.将点光源换成紫光,则AB边上有光射出的长度增大

答案 C

解析 设光从该材料到空气的临界角为ic,则有sin ic==,故ic=37°,故A错误;

假设光线沿DE方向照射到AB面上正好发生全反射,DE与弧AC相交于F,则∠ADE=37°.如图所示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8)

假设光线沿DG方向照射到BC面上正好发生全反射,DG与弧AC相交于H,可知∠CDG=37°,则∠GDE=16°,则光线不能射出对应的弧长FH=,即照射在AC边上的入射光,有弧长为πR区域的光不能从ABBC边直接射出,故C正确.由几何知识求得该光学元件的BC边上有光射出部分的长度为CGRtan 37°=R,故B错误.若将点光源换成紫光,由于紫光的频率大于红光的频率,故在该种材料中紫光的折射率大于红光的折射率,根据sin ic=,可知从该种材料中到空气中,紫光的临界角小于红光的临界角,则AB边上有光射出的长度将变短,故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如图为水面上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在某时刻的叠加情况,以波源S1、S2为圆心的两组同心圆弧分别表示同一时刻两列波的波峰(实线)和波谷(虚线),两波源振幅均为3.5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9)

A.AD两质点都是振动加强点

B.质点AD在该时刻的高度差为14 cm

C.再过半个周期,质点BC是振动加强点

D.再过半个周期,质点D的位移为零

答案 AB

解析 此刻AD是振动加强点,AD连线上的所有质点一定都是振动加强点,A正确;A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此时位移为+7 cm,D是波谷与波谷相遇,此时位移为-7 cm,故质点AD在该时刻的高度差为14 cm,B正确;干涉图样是稳定存在的,此刻质点BC是振动减弱的点,之后也始终处于振动减弱的状态,C错误;由题图可知,再过半个周期,D点在正向最大位移处,D错误.

9.(2021·华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如图甲所示,一列机械波沿直线由ab传播,ab为传播直线上两质点,两质点间的距离为2 m,ab两质点的振动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0)

A.波长可能是 m

B.波长可能是8 m

C.波速可能是0.4 m/s

D.波速可能是 m/s

答案 AD

解析 由题图乙知,周期为T=4 s,在t=0时刻,a点位于波谷,b点经过平衡位置且振动方向向上,结合波形得2 m=(n+)λ m(n=0,1,2,…),得λ= m(n=0,1,2,…),波速v== m/s(n=0,1,2,…),当n=0时,波长λ= m,则v= m/s,当n=1时,λ= m,则v= m/s,当n=2时,λ= m,则v= m/s,故A、D正确,B、C错误.

10.AB两球沿一直线运动并发生正碰,如图所示为两球碰撞前后的位移—时间图像,ab分别为AB两球碰撞前的位移—时间图线,c为碰撞后两球共同运动的位移—时间图线,若A球质量是m=2 kg,则由图可知(  )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1)

A.AB碰撞前的总动量为3 kg·m/s

B.碰撞时AB所施冲量为-4 N·s

C.碰撞前后A的动量变化为6 kg·m/s

D.碰撞中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动能为10 J

答案 BD

解析 由st图像可知,碰撞前有:A球的速度vA== m/s=-3 m/s,B球的速度vB== m/s=2 m/s;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相等,为vA′=vB′=v== m/s=-1 m/s,则碰撞前后A的动量变化ΔpAmvmvA=4 kg·m/s;对AB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AmBvB=(mmB)v,得:mB= kg.AB碰撞前的总动量为:p总=mvAmBvB=2×(-3) kg·m/s+×2 kg·m/s=- kg·m/s;由动量定理可知,碰撞时AB所施冲量为:IB=ΔpB=-ΔpA=-4 kg·m/s=-4 N·s,碰撞中AB两球组成的系统损失的动能:ΔEk=mvA2+mBvB2-(mmB)v2,代入数据解得:ΔEk=10 J,故A、C错误,B、D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54分)

11.(6分)(2022·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小雷在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用秒表记录了单摆全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则:

(1)如果在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测得的g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或“准确”).

(2)他以摆长(l)为横坐标、周期的二次方(T2)为纵坐标作出T2-l图线,由图像测得的图线的斜率为k,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用题目中给定的字母表示).

(3)小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如图所示,造成图像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2)

答案 (1)偏大 (2) (3)测量摆长时未计入摆球的半径(每空2分)

解析 (1)如果在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则振动周期有

T

可知计算的振动周期小于实际振动周期,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可得

g

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值偏大.

(2)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可得

T2=l

由题意可知

k

解得g

(3)由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如题图所示,如果将图像向右平移1 cm,图像就会通过原点,可知相同的周期下,摆长偏小了1 cm,因此造成图像不过坐标原点.原因可能是:实验中,测摆长时漏掉了摆球的半径,误将摆线的长度当成了摆长.

12.(8分)如图甲所示,利用双缝干涉测定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双缝间距d=0.4 mm,双缝到光屏间的距离l=0.5 m,实验时,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发光,调整光路,使得从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3)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4)

(1)若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该同学可________.

A.将单缝向双缝靠近

B.将屏向靠近双缝的方向移动

C.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

D.使用间距更小的双缝

(2)某种单色光照射双缝得到干涉条纹如图乙所示,则①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的读数为xA=11.1 mm,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读数为xB=15.6 mm,相邻两明条纹间距Δx=________ mm;②该单色光的波长λ=________ m;

(3)如果测量头中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干涉条纹不在同一方向上,如图丙所示.则在这种情况下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Δx时,测量值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值.

答案 (1)B (2)①0.75 ②6.0×10-7 (3)大于(每空2分)

解析 (1)若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应减小相邻两个明条纹或暗条纹间的距离,由Δx=·λ

可增大双缝间距d,或减小双缝到屏的距离l,A、C、D错误,B正确.

(2)①相邻两个明条纹间距

Δx===0.75 mm

②该单色光的波长

λ== m=0.6×10-6 m=6.0×10-7 m

(3)如果测量头中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干涉条纹不在同一方向上,则在这种情况下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Δx时,由于条纹是倾斜的,所以测量值大于实际值.

13.(6分)(2022·广东潮州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一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试完成以下问题: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5)

(1)该振子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振子在第1 000 s时的位移为________ cm,该振子在前1 001 s内的路程为________ cm.

答案 (1)x=5sin t(cm) (2)0 5 005(每空2分)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振幅A=5 cm,周期T=4 s,则有

ω== rad/s

则振子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

x=5sin t(cm)

(2)当t=1 000 s时,位移为

x=5sin (×1 000) cm=0

振子经过一个周期位移为零,路程为

5×4 cm=20 cm

1 001 s是250T,则路程为

s=20×250 cm=5 005 cm.

14.(10分)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该波经过0.2 s时的波形图.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6)

(1)若波向左传播,求它在这段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2)若波向右传播,求它的最大周期;

(3)若波的传播速度为115 m/s,试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 (1)(4n+3) m(n=0,1,2…) (2)0.8 s (3)沿x轴负方向传播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波长λ=4 m.

波在空间上具有周期性,向左传播的可能距离为

Δx=3 m+=(4n+3) m(n=0,1,2…).(2分)

(2)若波向右传播,传播的可能距离为Δx=1 m+=+(n=0,1,2,…)(2分)

由波的周期性可知,波传播Δx的距离所需时间

Δt=+nT(n=0,1,2…)(1分)

T=(n=0,1,2…)(1分)

n=0时,周期有最大值Tm=4Δt=0.8 s.(1分)

(3)当v=115 m/s时,波在0.2 s时间内传播的距离为Δxv·Δt=23 m=5λλ.(2分)

可知波向左传播,即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1分)

15.(10分)(2022·陕西榆林月考)现要检测一块工业半球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半球形玻璃砖的截面如图所示,O是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MN是其中心轴,已知玻璃砖的半径R= 1 m,两束与中心轴平行的相同检测光ab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当a光与中心轴MN的距离L=0.5 m时,a光从玻璃砖上C点射出,出射光线与中心轴MN交于F点,当b光与中心轴MN距离s= m时,b光在玻璃砖右侧恰好发生全反射,求: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7)

(1)玻璃砖对检测光的折射率n

(2)C点与F点间的距离x.(取sin 15°=0.26)

答案 (1) (2)1.92 m

解析 (1)由题意知,当b光与中心轴MN距离s= m时,发生全反射,根据几何关系有

sin ic==(2分)

解得n=(2分)

(2)由题意知,a光从C点射出,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知入射角i= 30°,由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8)

n=(2分)

解得折射角r=45°(1分)

在△COF中,∠CFE=15°,CO=1 m,根据正弦定理有

=(2分)

解得x≈1.92 m.(1分)

16.(14分)如图所示,质量m2=2 kg的滑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道的AB部分是半径R=1 m的四分之一圆弧,圆弧底部与滑道水平部分相切,滑道水平部分右端固定一个水平轻弹簧.滑道CD部分粗糙,长L=0.5 m,动摩擦因数μ=0.1,其他部分均光滑.现将质量m1=1 kg且可视为质点的物块自A点(圆弧最高点)由静止释放,取g=10 m/s2,求:

模拟测试题二(模块综合试卷二)(19)

(1)物块第一次滑到圆弧最低点B时的速度大小v1;

(2)物块第二次滑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v3;

(3)物块最终停止时与D点的距离x.

答案 (1) m/s (2)2 m/s (3)0.5 m

解析 (1)物块从A点由静止释放至运动到圆弧最低点B的过程中,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且机械能守恒,选向右为正方向,

有0=m1v1-m2v2(2分)

m1gRm1v12+m2v22(2分)

代入数据解得物块第一次滑到圆弧最低点B时的速度大小

v1= m/s(1分)

(2)物块第二次滑到C点时,设此时滑道的速度大小为v4,

由能量守恒、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

m1gR-2μm1gLm1v32+m2v42(2分)

0=m1v3-m2v4(2分)

代入数据解得物块第二次滑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v3=2 m/s.(1分)

(3)弹簧将物块弹出之后,物块再次经过CD段,由于摩擦力做功损失能量,然后冲上圆弧轨道,但由于能量损失不会到达轨道的最高点A,物块到达某点后接着下滑重复上述类似的过程.设物块在CD段通过的总路程为l,由能量守恒,有

m1gRμm1gl(2分)

解得l=10 m(1分)

即物块最终停在C处,与D点的距离x=0.5 m.(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