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隆咚锵……加上浑厚的唱腔,春节期间,安康道情皮影戏在高新区河神街演出。幕布上,几个皮影人物或徐行,或座谈。小小的舞台围满了市民,大家看了台前又观了幕后,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充满回忆的一刻。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1)

一块空场地,一口木箱,一块白色幕布,就是一台皮影戏的舞台。像这样的皮影戏,在安康南北二山、汉江两岸,从未间断。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完善,形成了富有安康地域特色的皮影戏———安康道情皮影戏。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2)

家住安康市高新区74岁老人丁义根是安康道情皮影艺术剧班的司鼓,虽年过七旬,但在台上时,精神矍铄,他的班友告诉记者,他参与皮影表演已经40多年了。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3)

丁义根是土生土长的安康人,自小就喜欢看皮影,更喜欢道情里的音乐和乐器。“我这么多年就是喜欢、喜爱皮影,尤其是里面的音乐,听入门以后啊很着迷,听了上一段就想听下一段,丢不下,非要弄个水落石出心里才舒服。”丁义根在表演休息的间隙向记者讲述自己一生对皮影的热爱。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4)

“皮影的传承就是老艺人的传、帮、带。”丁义根原本精通吹笛,对乐谱略懂一二,后来司鼓老艺人离世后,他开始学习敲鼓,团队里的师傅给他写谱,他死记硬背,慢慢学慢慢练,练习好以后就和团队一起演出,久而久之,戏都在肚子里。

“皮影看着简单,但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肚里要有很多戏,比如生旦净丑,还有女腔、将军、反贼……不同人物,它同时表达的语音不一样,剧目不一样、拉弦的乐章不一样,还有很多栏头,它都不一样,只有把戏生在肚子里,才能在舞台上随机应变。”丁义根说,“我们这几个人,吹拉弹唱,有自己规矩,也有自己的配合。”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5)

从前,在安康,群众有婚、丧、喜、庆等重大事情时,总是要请皮影班社演出。丁义根在工作之余总是能抽出时间去参与表演,他的班友告诉记者,丁义根从前是村支书,只要有演出,他会把工作安排好,想发设发去表演。

如今,安康道情皮影戏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是在节日节庆时,为市民呈现的文化演出,增添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丁义根感慨:“这行想养活自己是不行的,我们都是因为真的打心里喜欢。”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6)

说到“安康道情”传承时,丁义根的话语里包含了一些落寞。他说:“皮影的传承很难,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个就是看个新鲜,深入了解和学习的人不多。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也送戏下乡,也把皮影戏搬进课堂,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有些孩子感兴趣,我们就让他们到幕后拿起影子耍一耍,希望能从兴趣上诱导他们喜欢皮影。”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7)

用光影在方寸之间演尽世间百态,安康道情皮影戏在幕布前拥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而在幕布后的皮影艺人,却用工匠的心血,在上演灵动的生命力。

安康道情皮影戏是安康人年俗文化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丁义根和剧班会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将文化娱乐送给安康的老百姓。“春节的表演耽误我们也就是点吧点时间,我们也想把快乐和文化带给大家,大家喜欢看,我们就高兴。”丁义根对记者说道。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刘青

仙桃皮影戏大师夏祖勤(凡人故事安康74岁道情皮影戏艺人丁义根)(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