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珠三角城市的“社交之王”?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其中有一组关于城市之间出行量的数据,挺有意思

广州的广佛是什么城市(广佛每天有174万人来往)(1)

01

数据显示,珠三角平均每天至少有121万人在跨城通勤。

珠三角九市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的跨城通勤人口总量达到 121 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佛、深莞的交界处,其中广佛两市跨城通勤人口33.3万人,占总量的27.5%。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它意味着跨城上班在大湾区,已经成为常态。这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它给湾区市民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置业选择。

另外,珠三角九市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日均出行量 662 万人次,占全省 21 个地级市间总出行量的 75%。

什么意思呢?就是珠三角9市每天有662万人在跨城出行。

这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广佛肇之间的出行量,占比高达 42%,其次是深莞惠(占比40%)、珠中江(18%)。

也就是说,广佛肇都市圈的一体化程度是全省最高的,其次是深莞惠。

从同城化层面来看,广佛两市间平均的出行量,达到 174 万人次,是大湾区联系度最高的双子城,占珠三角九市间出行总量的 26%。

深圳和东莞之间,每天的出行量达到128万人次,占湾区9市间出行总量的20%。

珠海与中山之间,每天的出行量达到45万人次,占湾区9市间出行总量的7%。

广州与深圳之间,每天的出行量约17万人次,占湾区9市间出行总量的2.6%。

02

简单分析一下:

广深之间每天的出行量,不到广佛出行量的1/10,相比2020年还下降了13%,说明广深双城的联系度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广深之间的联系度为啥这么低?

我觉得是这样的:广深是旗鼓相当的超大城市,二者各霸一方、各成一体,在产业上的互补度不高,正所谓“王不见王”嘛,你看森林中的老虎与老虎之间,一般都是不见面的,联系感自然就很弱。

这就好比大湾区与长三角之间的联系度,也远远不如湖南与大湾区。因为大湾区与长三角也是各成一体,相互之间的依赖度、联系度不高。

而广佛、深莞,更像是卫星城与母城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度自然很高。

值得一说的是,大湾区与北京的联系度、长三角与北京的联系度,也都远远超过大湾区与长三角。

记住,有互补、有依赖的双城关系,联系度才会高。

另外,广佛与深莞的人口规模基本相当,但前者的交互量更大,说明广佛之间的同城化水平,高于深莞。

为啥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广佛的市区隔得更近,从广州市政府到佛山市政府的距离只有20多公里,而深圳市政府到东莞市政府的距离有70多公里。所以,从物理距离上,广佛的联系度,也会高于深莞。

另一方面,地铁同城化方面,广佛遥遥领先。广州与佛山目前已开通了三条跨市地铁,而深莞之间目前还没有开通地铁,这也直接导致两市的交互量不如广佛。

03

还有一个数据也挺有意思的,广州与珠三角八市间日均出行量 277 万人次(占比42%),而深圳与珠三角八市见的日均出行量为200 万人次(占比30%)。

这说明广州是珠三角九市无可替代的“超级联系人”,其枢纽效应比深圳更强。

这是为啥呢?原因很简单,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又占据全省几何中心的绝佳区位,这就导致广东省的交通网络都是以广州为中心来布局的,其交通枢纽地位,自然是其他城市无法媲美的。

当然,深圳作为一个处在交通末梢的城市,能与湾区其他城市每天产生200万人次的交互量,这也很不简单。

从总的交互度来看,广佛、深莞惠这五个城市,事实上已形成一个无边界都市圈了

从趋势来看,这个“圈”还可以加上中山、珠海,而江门、肇庆则还需努力,才能真正入珠融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