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进化之旅(土著植物复苏记)(1)

何锋在试验水域内取水样。(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恢复湖泊良性水生态系统,是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滇池草海最南端一片800亩的水域里,科研人员于2015年开展了湖内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水域水质已达Ⅲ类,海菜花等老昆明人熟悉的“土著植物”也重新出现在了这片“试验田”里。

植物的进化之旅(土著植物复苏记)(2)

何锋在试验水域内工作。(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清流精灵”海菜花,重回滇池草海

“海菜花,开白花,爱洗澡的小娃娃;清清的水,不带泥也不带沙;莲池到处都是海菜的家。”老昆明的一首童谣,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沉水植物——海菜花,它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只有在温暖清澈的河湖里才会出现,被称为“清流精灵”“水质的试金石”。

曾几何时,作为“土著植物”的海菜花在滇池水面随处可见,这种白花黄蕊的美丽植物,不仅装点着“高原明珠”,还经常被昆明人采摘回家,化身餐桌上的美味。然而,随着滇池水体被污染,海菜花渐渐隐去了踪影,再难寻觅。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在滇池草海最南端一块用作湖内生态修复的“试验田”里,海菜花又重新出现了!

植物的进化之旅(土著植物复苏记)(3)

何锋在湿地内查看水生植物。(新华网 赵勇 摄)

“试验田”部分水质达Ⅲ类,种子库萌发生机

位于湖滨路一侧的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从外面看起来并不起眼,转进小门,眼前却豁然开朗,迎面一片宽广的水域,湖水清澈透明,远处湿地水草繁茂,隐约还能看到一些翻飞的水鸟——海菜花就出现在这片水域里。

“整个滇池水最清、水质最好的,就是我们这片了!”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锋自豪地告诉记者,开展湖内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800亩水域,目前总体水质稳定在Ⅳ类,局部水域则达到了Ⅲ类水质。

望着眼前的一池清水,很难想象这里也曾遭受过严重的污染。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的前身)成立于2004年,何锋就是在这一年进入研究所的,“我来的时候正好是7月份,蓝藻水华最严重的季节!当时水面上布满厚厚的、绿油油的一层水华,还漂着死鱼,一股恶臭,办公室的窗子都不敢开!”

“担忧、心痛,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何锋介绍,自2004年以来,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一直专注于滇池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技术工作,为滇池保护治理提供科技支撑。2015年,依托滇池“十二五”水专项,研究所在滇池草海南部大泊口水域开展了湖内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通过外源污染控制、湖滨生态带修复、湖内水生植物恢复等,来恢复湖泊的良性水生态系统,从而提高其自净能力和稳定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田”水质不断提升,“清流精灵”海菜花也出现在了这片水域,3月初记者跟随何锋乘坐小船到水中央采样时,沿途就时不时地看到这种茎秆细长、白花黄蕊的植物漂浮在水面。它们是科研人员专门撒下种子,并进行培育的吗?何锋告诉记者,这些海菜花一部分是由湖内原有种子库萌发而成的,“这些种子‘沉睡’在滇池的泥土中,达到一定的水质、光照条件就会重新萌发。”

不只海菜花,荇菜、苦草、黑藻、菹草、金鱼藻、茨藻、轮藻等水生植物也都出现在了这片“试验田”里——它们中的一些在上世纪80年代后曾一度消失在滇池水域中。

植物的进化之旅(土著植物复苏记)(4)

何锋在实验室内通过显微镜辨别藻类。(新华网 赵勇 摄)

沉水植物“大战”蓝藻水华

湖内生态修复使沉水植物萌发新生,这些植物又通过生物作用反哺并提升滇池水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沉水植物能够有效地跟蓝藻“争抢”生存空间。

蓝藻是一种浮游藻类,个体大小只有一粒米的几千分之一,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它们于夏秋季节大量繁殖,并在一些区域聚集,达到一定数量后,在水面形成一层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蓝藻水华防控,是当前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何锋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通俗来讲,就是水太“肥”了。

在2015年以前,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前的一片水域也避免不了有蓝藻水华发生,但自从开展湖内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来,几年里均没有发生蓝藻水华,在何锋看来,这跟沉水植物的恢复有很大的关系,“沉水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溶解态氮、磷,为滇池‘减肥’,蓝藻缺少充足的养分,其生长繁殖速度就会大受影响,从而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

每个星期,何锋都要带上烧杯、网兜等工具,乘坐小船到“试验田”中央采样。“捞藻”是采样工作中一项十分费劲的活,何锋要站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用小网兜反反复复捞20次左右,才能在底部看到少量绿色的浮游藻类,“2015年以前,在草海大泊口水域,捞一下就有好多藻类,现在反复捞也只能捞到一点。”在显微镜下观察,打捞到的浮游藻类中,蓝藻门占比在30%以下——在2015年之前,蓝藻门占比高达90%以上。

何锋告诉记者,随着湖内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持续推进,未来这片水域的沉水植物将越来越多、Ⅲ类水质的面积也将越来越大;而示范工程中积累下的经验和方法,也将被推广到更广阔的水域,助力滇池全湖保护治理。“我相信,未来我们‘高原明珠’的水会越来越清、水质会越来越好!”(完)(念新洪 罗春明 赵普凡 赵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