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

文 | 鱼博士

两个月的暑假终于结束了,老娘终于可以松口气——不用担心报补习班,报啥补习班,不用操心报夏令营,不用担心每天玩多久平板,刷多会抖音;像是要赶鸭子回鸭圈似的,终于可以把娃送到学校去。

一边拿着零食,饮料,嘴里一边念叨着:老娘不胖,老娘天下最美!然后舒服地躺在沙发上,打开还是一个星期前看的《延禧攻略》,脑子里突然蹦出:孩子要开学要上一年级了,你还没准备东西!

像是听到警报似的,我立马关掉《延禧攻略》。开始问度娘,上知乎,请教亲妈朋友同事,收集孩子开学要准备什么?这情景,仿佛在为一个上前线的医生准备医疗器材,出现差池的代价就是黑白无常掳走无数的生命。

终于列出一条长长的清单,无缝衔接快速的切到淘宝,开始一个个寻找,搜书皮纸,找算数棍......看评论,比三家,加购物车下单。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2)

这场战役最终在我花掉一千大洋的前提下,毫无疑问取得了胜利。虚脱的我揉了揉僵硬的脖子,发现窗外的天都黑了。自从生了娃,我每天比高考备战都要认真百倍

突然想到自己小时候开学的场景,每次开学都会缠着妈妈帮我包书皮,妈妈总是边包边唠叨:“给你包书皮有什么用,三天不到书角卷的跟煎饼似的。”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3)

事实也正是如此。不出一个星期,书皮就被我给撕下来了,觉得和折起的书角不搭。但是这种包书这种小小的仪式感,一直深刻在脑海中。

今天小编也请了三个年代的美女,来跟大家分享她们小时候开学的仪式感。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4)

80后的入学回忆

我上小学一年级是1991年。入学第一天,还是有些紧张,爸妈是不送我们的,我跟着姐姐去了学校。到了班级,我们四个小朋友手拉手坐在一排,还是挺害怕跟陌生小朋友坐一起。

除了爸爸妈妈准备的新书包、文具盒,我们还需要带捆好的高粱棍儿。学校要求的,因为做数学题手指头会不够用。大概要准备50根长短一样的高粱棍儿,捆成一把。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5)

第一天老师点名、排座位、发课本。现在还记得当时人教社的教材带的那股油墨味儿。到现在我家里还保存完整的一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6)

下周一我女儿要开始上一年级了,今天我们去开了家长会,见了老师,买了校服。我们小时候用木头桌子板凳和漆黑发亮的黑板,他们现在用的是电子白板。

时代变了,入学的很多内容也变了。无论什么形式,入学这一天,都是人生中值得回忆和纪念的!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7)

90后的入学回忆

入学对90后的我们来说,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看着现在大城市的孩子们煞有介事地做着入学准备,眼红羡慕地觉得自己真是出生太早。

开学之前,妈妈倒也的确给我准备了些必备品——表姐用旧的文具盒;不记得从何而来的旧书包……用表姐“传下来”的文具是我莫名其妙的固执,那时候的我一直把学习成绩优异的表姐当作自己的偶像。大概我自己觉得:只有用旧的文具,才能成为表姐那样的人吧!

当年的我还没有聪明到能想明白:表姐文具的破旧是她年长我5、6年的岁月痕迹。我就那样带着破旧的文具去了学校,唯一新的东西就是文具盒里的中华铅笔。现在想起来,我的父母倒是省心了。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8)

由于当时的小学离我家也就一条林荫道,跟幼儿班的地方一模一样,因此,小学开学都是自己一个人去上的小学。

第一天我领着两三本新书回家,老师说了一个很神奇的词汇:“包书”。印象中老师还对全班说了一遍:“回去念给爸妈,他们会知道什么是‘包书’。”那时,“包书”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个新潮的事情。妈妈心领神会地扯了两张挂历就包了起来,天知道我念的是什么——包苏?包一个书?报书?

第二天,我带着妈妈包的书和书面上爸爸提的潦草字,却引来了全班同学甚至老师的参观。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妈妈的心灵手巧,而爸爸的字是真的好看、尽管我看不懂。然后我还很热心地把别人的书带回去也让我妈妈包,当年的挂历都扯得不剩几张。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9)

由于不到入学年纪就去上了一年级,爸妈怀着“先搬个板凳让她听听”的心态,没有叮嘱、没有言语厚望。现在想来也算是没有任何压力,没有煞有介事。

记忆中,开学对我来说并不那么正式,潦草的就过去了,像是抱着消遣的心态随便的翻了几页书。

入学需要仪式,而最重要的可能未必是固定的形式。像“偶像”表姐的文具,妈妈的手工书皮,爸爸题的字,家人愿意懂我的逞强、让我独自上学……这些亲人们无声的支持,对我来说才是最珍贵的。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0)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1)

00后的入学回忆

即使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一年级开学书包里装的东西。

作为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的孩子,从小家庭到大家族都将上学看做我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除了必备的学习用品之外,我妈妈在我外婆的劝说下,放了两根葱(聪明),两个年糕(步步高升)在我的书包里。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2)

长大才知道,这是热衷于讨口彩的中国人一种祝福和期待,就像新娘出嫁时,箱子里总会放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寓意新娘早生贵子。但当时是不理解,只是懵懵懂懂的从妈妈那里知道:葱代表着聪慧,至于为啥代表就不知道了。

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待高兴的去上学,在学校,我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同桌。我热情的把家人给我的葱分一个给他,告诉他这代表着聪明的意思,他高兴的放在书桌里。但在放学的时候,赫然在垃圾桶里看到被扔掉的葱,我佯装没事走开了。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被辜负的伤心,也是对开学记忆深刻的残留印象。

现在想想,当初我要是再给他两个鸡蛋,这个“笨蛋”就将葱一块就拿回家了。毕竟小葱炒蛋,也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3)

两个月前高中毕业,再过几天就要去另外一个地方上大学。人呢,到了一个转折点,总是会自恋的看看走过的路。我也不例外,从繁重的应试的生活里挣脱出来,也有了多余的精力去回忆过往的经历。

小学时开学的仪式,现在都被我当做笑话提起,每次都会引得朋友捧腹:“要我是那个小男孩,我可能会拿回家给我妈”。

在他们来说,我的开学仪式是两张滑稽的相片,装着葱和年糕的书包,被扔掉的葱。可是当我用指尖去触碰这些照片时,我能看到图片背后妈妈忙碌的身影:找葱,去杂叶,洗净,整理包装,能看到她高兴又有点紧张表情。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4)

每当想到书包里葱和年糕,心中总会升起一阵暖意,嘴角也附和似的不自觉的上扬,可这道丝毫不锋利弧线总能够杀死脸上的丧气。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5)

临近开学,身边的父母都在给娃娃们正准备开学的文具。早早地备好了包书皮的纸,要么打算自己在上作画,要么在上面写字。不愿意让自己孩子随便的买几张塑料书皮,应付的包一下。

她们肯定会自恋的发朋友圈,可她们更希望给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认识到知识的宝贵。

开学了也要有点仪式感(有一种仪式感叫)(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