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热搜上有这样一番言论,引起了热议。
有网友说,自己以前有个朋友,是位无师自通的PUA大师。
有一次他洋洋得意地炫耀,仅仅用了一支自制的廉价唇膏,就在游戏厅的跳舞机附近,勾搭到了一个女生。
网友觉得不可理喻,那人却不以为然地说:
“这有什么。这些女孩都特别缺爱,给她一点点关注,她就觉得拥有了全世界。”
很残忍对吧,但这就是现实。童年时期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爱。
就像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一个点赞特别高的回答是:“长大后,别人给的任何一点好都会受宠若惊。”
在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与朋友、恋人相处的时候,经常把自己放在非常低的位置。
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总是迁就着对方,好像对方愿意和自己在一起就是一种恩惠了。
评论区中,很多网友说出了自己的故事,看得让人心酸:
“已经30多岁了,坐公交车司机到站没停都不敢喊一声‘师傅,停一下。’
一直以为是自己嫌麻烦,后来才明白,我是怕麻烦别人。”
“在跟身边的人说话时,都会特意面带笑容,生怕他们觉得我凶而不高兴。”
“和朋友出门吃饭,我想吃酸菜鱼,而朋友想吃别的。
我马上主动放弃酸菜鱼,满口认同她的建议,一起去吃了她想吃的食物。
事后,我还对当时的处事方法颇为庆幸,觉得如果我当时说想吃酸菜鱼,她大概以后都不会和我出去了吧。”
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越低到尘埃里,别人就越容易把你当成尘埃来对待。
总是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换来的只会是自我的缺失,和别人更加变本加厉的索取。
02
前段时间,小某书上有则热帖点赞很高,标题叫《我的女儿不需要善良》。
发帖人带着女儿出去玩,女儿想吃街边的寿司,当时时间很晚了,摊主说只剩这最后一份了。
后面赶来的一个小男孩没买到,就一脸失望,半天舍不得离开。
女儿沉默了一会,忽然像是下定决心了一样,对摊主说:
“阿姨,这份还是给小哥哥吧,我不要了。”
说完恋恋不舍地看着摆放在面前的寿司,又带着些许期待夸奖的神情看着妈妈。
妈妈却没有回应她,也没有理会旁边那位露出惊喜表情的小男孩,而是付了款,让摊主还是继续做给她们。
拿了寿司回家的路上,妈妈问女儿:“你刚刚为什么要让给那个男生?你是觉得他比你更应该优先吃到好吃的吗?”
女儿思考了一下,才承认说,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因为想做一个善良的女生,听到别人说谢谢,会高兴。
妈妈蹲下身子,扶住女儿的双肩告诉她:没必要用让给别人来换取夸奖,这种善良是为了讨别人喜欢而牺牲自己喜欢的善良。
“我的女儿不需要善良,你可以聪明,勇敢,可以是最厉害的小朋友。
但不做最厉害的那个也没关系。因为我和爸爸会永远支持你、爱你,所有最好的都是你应该得到的。”
这位女儿是幸运的,妈妈的爱及时打断了她讨好型人格和自我感动型人格的形成。
类似的,之前也有这样一段监控视频,看哭了很多人。
视频中的女儿正在吃甜甜圈,爸爸说他也想吃,女儿想了想,把甜甜圈一分为二,小的一半给了爸爸。
她告诉爸爸:“我想吃大的一半。”
爸爸没有指责女儿,而是肯定地告诉她:
“你是对的,分享是把你多余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而不是把你想要的给别人,不用过于委屈自己。”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鼓励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告诉她,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永远不要为了别人期待的模样,而忘记自己。因为只有保持自我的人,才能被别人尊重。
不必用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去换取这个世界的关爱,因为你本身就值得被爱。
03
日剧《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女主兰子在蛋糕店排队买蛋糕,橱窗里有栗子蛋糕、巧克力千层、草莓蛋糕、芝士蛋糕......
一个小女孩冲到橱窗前,兴奋地大喊:“我要吃草莓蛋糕!”
但这时,橱窗里只剩下最后一块草莓蛋糕了。
虽然小女孩被妈妈拖回了队尾,但排在她前面的大人,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其他种类。
也许是为了谦让小女孩,也许是出自队列中他人目光注视下,那种不言而喻的压力。
然而,排到了女主兰子的时候,兰子却面不改色地对售货员说:“请给我草莓蛋糕。”
小女孩当场痛哭出声,周围的人全都惊愕地看着兰子,心里的潜台词也许是:“这人也太不懂察言观色了吧?”
而兰子则旁若无人地坐下来,大大方方地享受草莓蛋糕带给她的快乐。
女主兰子,就完美地做到了“课题分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在兰子看来,别人会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而自己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感受。
无论周围的人向我投射怎样的预期和压力,我都不会改变买草莓蛋糕的想法,因为这是我应得的权利。
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但这种对认可的追求,往往是以一直压抑自身的需求为代价的。
村上春树说得好:“不要太乖,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绝,做不到的事不用勉强,不喜欢的话假装没听见。
你的人生不是用来讨好所有人,而是善待自己。”
自由的人生,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被讨厌的勇气。
04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牛油果型人格”,出自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
这种类型的人格,就像一颗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个坚硬的内核,一个恒定不变的坚实核心。
他们不太在意他人的目光,引到其行为的,是他们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而不是情境对他们的期望。
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我”自岿然不动。
与之相对的,则是“洋葱型人格”,你一层一层地剥开,会发现这类人没有内核,没有本质的自我。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了太多消极负面的反馈,因此给自己贴上了太多标签:“我太差了”、“我不值得被爱”......
这些标签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观念:只有不断迎合他人,迎合世界,才能获得一点点认可,换取存在的价值。
多少人想做一颗牛油果,活出自我的态度,但却渐渐活成了一颗洋葱,随波逐流地顺应别人。
愿我们,都能先学着爱自己,做一颗核心坚定的牛油果,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为你解读热点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已出版《你的自律,给你自由》、《自律的人生更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