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海港略过春天过渡到了夏天,直接到了喝茶摇蒲扇的季节。搜遍了某宝,终于买到了品相还算不错的高碎。和吴裕泰的客服聊天,说现在高碎不好卖,本来就便宜,再加上运费,还能赚什么钱?别说张一元,正兴德,谢裕、老舍茶馆都甭想找到高碎。

茶馆高得和高末(为什么高末一直受欢迎)(1)

现在人喝茶跟盘手串一样,变得越来越杂,越来越跟风了。头两年小叶紫檀、金刚大行其道,后来黄花梨、崖柏独受青睐,这几年又开始盘星月,蜜蜡。喝茶也是一样,由头几年的碧螺春,转为大红袍,再到铁观音,如今又开始流行正山小种、金骏眉。说白了它俩不一个品种么?去茶市场,经常看见外地的都是大包小裹,都是七八百一斤的,恨不得拿卡车往回拉。

话说比起老外来,中国人喝茶还是很讲究的,什么地方的人,喝什么茶。譬如,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以乌龙茶,铁观音、红茶为主,两湖,安徽,浙江以绿茶为主,比如雨花,猴魁,北京,天津,河北喝北京花茶居多,内蒙,西藏,新疆以奶茶,酥油茶为主,云南,贵州,广西以普洱为主,四川,陕西,宁夏多偏重竹叶青、雀舌等绿茶。几乎都是以茶产地定的品茶口味。而北京不产茶叶,所以茉莉花茶都是从安徽、福建进过来的。

关于高碎,据老辈人说,旧时,穷人买不起好茶,但又偏爱喝茶,故茶叶店将此物出售,谓为高级茶叶末。让平民享受茶的清香。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张一元的广告词是这么打的。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有次和一个经常做茶叶的人聊到此事,他说,高末根本不是高级茶叶的碎渣,我做茶叶这么多年,要知道,好茶叶必须经过仔细筛选,从叶片到梗茎,每一片都得亲手剔筛,留下的才能上货架,所以根本不可能留下那么多末,比如四百块一斤的铁观音,我给你剩那么多高末,非赔死我。再者,高末这个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比如大红袍就是红茶?它是乌龙茶,吉安白茶就是白色?它也是绿茶的一种。

茶馆高得和高末(为什么高末一直受欢迎)(2)

言归正传,说道高末,有些人可能会问,甭管是加工的还是自然碎落的,毕竟就是茶叶末子,为什么不做成袋茶销售?这句话问到根上了。咱们先说说袋茶是怎么形成的。众所周知,好的茶叶要经过三到五遍水才能浸出它本来的味道。头一遍水,先涤出它本身的香气,二一遍水,正是酽的时候,色香味俱全,三一遍水,口有余香,回味无穷。四一遍水,就好比你炖肉的锅里还存着油花,放点菜汤沾沾味。至于再泡第五遍水,无异于让你喝涮锅水,到此为止。所以,为了让茶叶充分泡出本来的味道,后来有个聪明的美国茶商汤姆斯在上世纪初把茶叶粉碎浸泡,让头一遍水就浓烈无比,后来方便向购买者展示商品。而顾客们则将全部的茶叶连同袋子一起泡到茶壶中去,于是袋茶就这样阴差阳错被发明了出来。而又被渐渐流入上层社会,你看现在西方流行的立顿红茶、司迪生、twinings袋茶不就是咱们高末的另一种喝法吗?

对于喝惯了功夫茶的朋友们,我建议适当换换口味。四川的蒙顶绿确实漂亮,精致的茶碗,取一撮带花蒙顶,沏上开水,你瞧吧,茶叶混着花瓣在杯子里翻腾,渐渐绿色茶叶沉入杯底,而白色花瓣上浮水面。单说这画面给你瞧,绿波映衬,黄白交替,茶汤色泽浓郁,清香扑鼻。咱再回过头说说高末,绿荫底下,石桌旁,你取一匙高末,粗瓷大碗。硕大的铜壶里从井里提出来的水正烧着滚烫,茶碗里一沏,然后您翘着二郎腿,摇着大蒲扇静等着就行了。怎么样,比起那阳春白雪,这下里巴人岂不是更有夏天的味道?

现在卖大碗茶的依然还有,不过由茶摊全改成茶馆了。很羡慕清末时期的北京,战乱过后,十几万人挤在北京无所事事,提笼遛鸟,看戏喝茶,嘬几口大烟。一张旧木桌,几口粗瓷碗,黄铜大壶,一天的舟车劳顿之后,呷一口大碗茶,正宗的旧式京味儿。

据说“老舍茶馆”就是由“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的。而如今的老舍茶馆则依然是曲艺的窝子,相声、大鼓、京剧昆曲票友为茶客助兴,茉莉花茶也分三个等级,分别为三元、五元和十元一杯的,顾客点茶后,热水随饮随续,除饮茶外,也有着很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寻常茶话》中这样写道:“我不大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喜欢花茶,因为高碎是指茉莉花茶的末子,优点是便宜,缺点是不禁泡,所以要多放一些,不常喝的人不习惯,又苦又酽。而且喝茶这种不良嗜好,当年裘盛戎大老板总结:和抽烟一样,就高不就低。大概意思就是说,你平时喝三十一两的茶叶,要换就得换五十的,倘若给你换成二十元的,保准你咽不下去。抽烟一样,常年抽玉溪,递给你根中华你可能抽不出好来,但你抽惯了芙蓉王,换成黄鹤楼,绝对辣嗓子。所以,一不小心把这个不良嗜好养成了,每天不泡一杯浑身不得劲儿。毕竟也是,喝高碎的主儿一定是底层小众偏多,大家为了生计挣扎和拼搏着,哪里有更多的闲钱和闲时浪费在情调中呢?解渴的事儿呗!

茶馆高得和高末(为什么高末一直受欢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