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8年11月22日,在杜英陪伴下,游览广平(永年)古城。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

乘公交车,历时40分钟,到达古城东门。去的第一个景点是城外甘露寺。

这是一个新建的寺院与三国中的甘露寺毫不相干,寺院环境优美,两边流水幽静,垂柳袅袅。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3)

从寺院出来,来到府衙广场。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4)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5)

府署刚刚建成,都是仿建,其格局与其他府署大同小异。一切都是新建筑,空旷而寂静。

永年古城位于邯郸市东北25公里的永年县广府镇,又称广平府城,始筑于隋末,经元明增修而成规模,是中国平原地区城墙、护城河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当年的永年城城墙雄伟坚固,城河宽广,周围环水,自古就有“北国小江南”之美称。城东的弘济桥用石块砌成,号称赵州桥的“姊妹桥”,被称为十大名桥之一。历代郡,府,州,县驻地,春秋时谓曲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创建大夏国,奖励农桑,拥兵坐镇,并基于战略考虑,对此城进行了修整,使它具备了城池的规模。原土城为六里十三步,元朝增为九里十三步,相当于4.5公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砌为砖城,城高12米、宽8米,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

进入里面,有这牌坊,上书"公生明"三字,喻为公平公正则政治清明。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6)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7)

这是广平府正堂。还有后花园。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8)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9)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0)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1)

第二个景点是武禹襄故居。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禄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舍拳艺最精。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后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是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穿。武禹襄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瞻仰。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2)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3)

武禹襄是武式太极拳鼻祖。古城一个小巷里有他的故居。墙上是武式太极拳招数。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4)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5)

故居体现了主人家的身份和家族的富有。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6)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7)

从故居出来,我们穿过古城南街,到达古城东门,登上古城城墙。

在城墙上漫步,可俯视外城美景。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8)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19)

也可俯瞰古城面貌。房舍古朴,俨然。东门城楼和其它城楼遥遥相望。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0)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1)

东门和南门之间还有角楼相陪。南门是正门,重要人物进城都走南门。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2)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3)

出了南门前行是杨露禅故居。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两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多次与人交手将对方打残打伤,因此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客观上为太极拳树立了威名并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也因其性格偏执极少授徒,所以传承者很少,目前闻者有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

年后,健侯之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4)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5)

故居是两进,也是新建。里面有杨露禅生平简介,和他创办杨式太极拳的历程。

最后看的景点是弘济桥。这是横跨在滏阳河上的一座古桥,石结构,与赵州桥被称为姊妹桥。古城所有桥都仿此建筑。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6)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7)

弘济桥建于何时无考,明万历十年重修。据《广平府志》记载,其桥行旅通商极为方便,谓之"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又因修桥之时,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举,因此命名”弘济”。相当年,弘济桥如出水之月,饮涧之虹。构成了滏阳河、广平府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辉煌的岁月。

桥面石板饱经苍桑。两边石柱上的石雕也已残破。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8)

平望古镇游记(游广平古城)(29)

观罢弘济桥,我们乘班车返回,到家已三点多。感谢杜英的陪伴,古城之游,长知识,增见识,开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