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男子主导一切,女子多以男子的附庸存在。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汉初的吕太后,唐朝的武则天等,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以女儿身主掌天下,建立赫赫功勋,令后世传唱。

古代的权利斗争本来就血腥无比,对于这些登顶天下的女主来说,更是如此。她们的权利之路走得比男儿更加艰难,每一步前进都建立在无数的骸骨和阴谋之上。所以吕雉和武则天这些人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也给后世留下狠毒残忍的形象,为后世诟病不已。

冯太后杀儿子(冯太后为给情人报仇)(1)

但历史上有一位太后,她两度临朝称制,主掌天下二十年。她甚至为了给情人报仇,狠心杀死自己的皇帝儿子,狠毒之处一点不输于吕雉和武则天,但后世却很少有人诟病她的这些狠毒行为,多传颂她的功业。

这个人就是北魏的冯太后,为何历史独独青睐于她?其实就狠毒和杀人无数来说,她一点也不输于吕雉和武则天,为何冯太后会不被后世诟病呢?

冯太后杀儿子(冯太后为给情人报仇)(2)

冯太后是鲜卑化的汉人,原是北燕皇族后裔。北燕被灭后,她被充入北魏皇宫为女奴。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她成了北魏文成帝的贵人,十五岁时被册封为皇后。她极得文成帝的宠幸,就连文成帝两岁的太子都认其为母,交给她抚养长大。

后来文成帝英年早逝,冯太后的养子,年仅十二岁的献文帝继位。冯太后临朝,果断平定北魏权臣乙浑的叛乱,稳定献文帝的皇位。两年后,冯太后归政于献文帝,专心抚养献文帝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

冯太后壮年丧夫,不耐宫中寂寞,养了一大批的男宠,并且很多面貌英俊的大臣都被她诏入寝宫侍寝,淫乱无比。献文帝亲政后,对冯太后的淫乱极为不满。后来冯太后最得宠的情人李弈因犯事,被献文帝下诏处死,母子二人因此生隙。

冯太后杀儿子(冯太后为给情人报仇)(3)

冯太后为了给自己的情人报仇,开始出手对付献文帝。当时献文帝亲政不久,朝中重臣多是冯太后的亲信。她利用自己的权威逼迫献文帝禅位给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也就是后世的孝文帝。

献文帝虽然被迫退位为太上皇,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权利。他和冯太后母子二人为了权利,多番争斗。献文帝颇有手段,而且多次亲征都取得胜利,北魏权利逐渐向他这边倾斜。

冯太后越来越不安,她利用献文帝探视她的机会,将献文帝软禁,没多久宫中就传出献文帝暴亡的消息。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被杀的可能性最大。献文帝虽非冯太后亲生,但也是由她抚养长大,她为了权利和男宠,狠心杀死自己的儿子,狠毒不输于当年的吕雉。

冯太后杀儿子(冯太后为给情人报仇)(4)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处死数百献文帝的嫡系,再次出来临朝,直接掌握北魏大权,一直到死亡。献文帝死后,冯太后再无掣肘,大肆圈养男宠,风流成性。

因冯太后掌权期间,大力推动北魏汉化改革,实施均田制,消除北魏的鲜卑陋习;后世大名鼎鼎的孝文改革,有一半是冯太后完成的。

冯太后杀儿子(冯太后为给情人报仇)(5)

所以后世对冯太后评价非常高,甚至有人称她为千古一后。令人奇怪的是,后世对她杀死献文帝以及面首男宠无数这件事,诟病甚少。为什么大家对她这么宽容呢,而历史上的吕雉,因杀死赵王刘如意母子,就被大家骂狠毒,骂了数千年;武则天养男宠,也被大家骂淫乱。

首先是北魏是一个鲜卑政权,保留很多当年的部落遗俗。对于鲜卑这种草原民族来说,子杀父,父杀子都是很常见的,是草原弱肉强食的一种表现。更何况冯太后这种杀死养子,更是常事,所以我们不能用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来看待冯太后杀死献文帝这件事。至于养男宠这件事,对于鲜卑人来说更不是事。

冯太后杀儿子(冯太后为给情人报仇)(6)

其次冯太后掌权后,大力推动汉化改革,极大提高当时北魏境内汉人豪门世家的地位。而掌握舆论和编写北魏史的那群人都属于这个阶层,属于冯太后掌权的得益者,他们自然要为冯太后说好话。

最后就是冯太后所处的时代是南北乱世,战乱频繁,民众朝不保夕。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已经崩溃,儒家的普世价值已经被当时的人们抛弃。所以大家对冯太后的行为习以为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