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三国,都曾经听说过「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

  象征着江东的世族政治兴起,皇帝,不过是世族们选出来的代表。

  这样既仿古又先进的现象,在帝制时代是不能说的秘密。

  然而,由三国揭开的魏晋南北朝,不只是南方,北方同样也展开了世族政治。

  世族们「选举」执政者的情况,从五胡乱华中的政权更替,可以窥知一二。

  但直到北魏孝文帝时代,北方的汉人四大世家,才真正浮上台面。

  分别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

  从三国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了。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1)

  崔氏崔琰,不算顶顶有名但我在《魏晋风云》也给了他一篇,当时我还不知道,崔氏将会撼动北方天下。

  范阳其实就是涿郡在魏晋之後的称呼,涿郡卢先生也是大家都认识,刘备的老师,卢植。

  太原王氏更不消说,连环美人计的主谋王允,就是太原王家人。

  这些人在曹魏西晋,都是顶尖的政治核心家族。

  郑氏是谁?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2)

  大爷名郑浑,这个人我都不认识。

  他的哥哥有名点,叫郑泰,跟萝莉是一对的……没,被盗。

  郑泰跟荀攸曾经谋刺董卓,当然是失败啦。

  失败之後荀攸逃去荆州,郑泰则带着家人去投靠袁术,被派往扬州为刺史。

  路上郑泰就死了,郑浑知道扬州混乱,就转身往华歆那边走去。

  後来跟着华歆降於孙策,又被曹操召聘。

  郑浑也是很厉害,在曹操手下进行了一番「农业改革」。

  对於官渡战後地大却贫穷的曹操政权,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3)

  於是,曹操把他派去关中地区,进行复苏活动。

  农业改革可不是只改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不愿耕田只想逃命过一天算一天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郑浑连消带打,配合夏侯渊把锺繇所不能控管的区域,搞得服贴又富庶,升上了长安首辅京兆尹。

  但跟夏侯渊当好朋友就是赛。

  郑浑去支援了汉中之战,就被曹操收回麾下了。

  好啦,这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刘备夺取汉中成功,在马超的威能下,长安以西几乎全面叛乱。

  当时只留西凉老板张既等人在那边对抗叛军野蛮人,安全起见才要忠心又能干的郑浑跟着撤退。

  後来曹丕也要求郑浑去开垦荒田,同样都是农业,又是一个全新课题。

  但郑浑没在怕,在土地工程上又下了一番功夫,不管在哪边工作,都让曹丕曹叡很满意。

  稻米呼噜呼噜的一直进国库。

  对,这是前面没提的,郑浑的大绝招。

  他把江南的稻米带回北方种植,而且获得了重大的成功,最终入朝为将作大匠。

  不算非常顶尖的三国英雄,但郑浑绝对是北中国的伟人。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4)

  他曾经治理过的地方,甚至很多人会帮儿子的名字里面加上「郑」来纪念。

  郑浑的故乡,在三国时是河南开封。

  後来五胡把开封纳入荥阳设郡,所以他的子孙,才成了荥阳郑氏。

  从郑浑算起,到郑羲身上,已经传了八代。

  郑羲的阿公,本为後燕国服务,不过他爸认为後燕跟北魏鹿死谁手很难说,就不去当官。

  等到郑羲刚及冠时,他就因为优秀的文学能力,被北魏举为秀才。

  不论你的老师怎麽教,我可以老实说,「秀才」这个词其实出现于魏帝曹芳正始年间,那也确实是取代了东汉的「茂才」。

  当时为北魏三代目拓跋焘当政,掌管军国机密的北部尚书李孝伯,很赏识郑羲,把他收为了女婿。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5)

  这个年代,北魏汉化有限,还不是那麽清楚尚书是干啥的。

  基本上,李孝伯其实就是北魏六部之一的主管。

  看成北魏由七个部族组成就可以了:即朝廷与六部。

  仅次於六部国王(大人)之下的,就是六部尚书。

  而李孝伯的任务,其实就是要把北部兵权拿回朝廷。

  所以,李孝伯真实的身份,要算是个将军。

  一直到李孝伯过世之後,北魏四代目很怀念他,才提拔了郑羲,以其文学之长为中书博士。

  郑羲没有战争经验,但北魏仍对其寄予厚望,五代目给他派了个参军,跟随尚书将元石去跟南朝斗一斗。

  出个谋,画个策,郑羲竟也屡建奇功。

  南朝的司州刺史,以汝南城献降,元石跟郑羲就接待了他们,商议如何按照安排接收城池。

  等到客人下去休息,郑羲就说:「虽然他亲自来投降,但汝南城仍不能说是十拿九稳。我认为应该要立刻进城,压制府库要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接收了汝南城。」

  人的意志,是不可靠的。

  将军降,不代表士兵降;士兵降,不表示民众降。

  身为汉人学者,郑羲从上千年历史中学到的,就是所谓的意志统一,只是政治上的谎言。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6)

  人们服从的,是力量。

  草原领导者跟中原领导者的力量,完全是不一样的事情。

  原始的社会,力强者胜。

  文明的社会,还有更多的谋略。

  而压倒谋略的最好方法?仍然是纯粹而强大的力量。

  元石同意了这个提议,立刻进兵汝南。

  果然,南朝刺史还隐藏了一股军力,以备有变抵抗。

  但由於猝不及防,遂遭北魏一网打尽。

  元石顺利接管城池,下令彻夜庆功,郑羲连忙警告:「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应该要严加防备,还不是松懈的时候啊。」

  对於这个汉人军师的神机妙算,元石那是一个心服口服,便道:「该当如何?」

  郑羲说:「既然已经下令庆功,切莫收回,徒增变数。只需另派兵戒备南朝官将便可。」

  是夜,南朝刺史放火烧屋,打算趁乱夺回汝南,又被逮个正着。

  隔日一早,郑羲更打出皇帝旗号,宣抚汝南城,才算大功告成。

  明年春,朝廷下令元石进取汝阴,连攻不克。春雨湿热,北风难耐,更是无心作战。

  会议中,众将七嘴八舌,纷纷要求退守。

  郑羲不慌不忙道:「汝阴城的防御工事,都是新近建成的。我已经打探过了,太守张超徵召了许多的人手加紧赶工,所以我们难以突破。」

  「是啊是啊,应该从长计议,请朝廷再增援人手工具嘛。」诸将道。

  郑羲摇了摇头:「正所谓蚁聚穷城,命不延月。汝阴人手暴增,劳作又盛,粮食的消耗岂止倍增?我们只要继续围城,他必定粮尽而退。」

  顿了顿,又道:「我们要是退走,汝阴的运输不绝,下次到来,只怕城池更坚,沟壑更广,加之粮食充沛,如何能下?」

  不过,元石觉得,这只是推测而已。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7)

  或许城内的食粮正丰富,继续围城不但没用,万一敌人来支援岂不是更危险?

  还是等到冬天再战,我大鲜卑军士才能发挥出十足的威力啊。

  一退一进之下,果然是无功而还。

  又过一年,张超过世,北魏再次进击营围,终於取下汝阴。

  淮河以北,自此尽归北方。

  北魏五代建立。

  这是一个被冯太后架空的皇帝,他想要以兵权脱身,郑羲这个有勇有谋的汉子,遂为其所重。

  曾是中书博士的郑羲,先是回转为中书侍郎,跟着皇帝,接着领了鹰扬将军。

  进入北魏孝文帝初年,五代目称太上皇帝,郑羲更受倚重。

  不过,不久太上皇帝就驾崩了,人们都说,这是冯太后的反击,冯太后杀了太上皇帝。

  郑羲跟着跌落神坛,被发配给中山王拓跋叡当太傅。

  纯顾问,薪水不高,没有油水,郑羲的家里变得越来越穷困。

  他也索性请长假回家装死,不去上班了。

  好家在。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8)

  当年郑羲走察举路线出仕,为岳父李孝伯所重。

  这是中国传统的「门生套路」。

  上得高位时,郑羲也有自己的门生:李思冲。

  李思冲本是陇西人,但小时候就死了老爸,由大哥扶养。

  他大哥也是能干,领了荥阳太守,带着弟弟跟家人一起千里上任。

  荥阳就是郑羲的老家。

  郡守一职,从东汉末开始就是肥缺。

  太守到任,家人凭仗权势捞点油水,横行乡里,那是时有所闻。

  但李思冲很乖,也把大哥的儿子带得很乖,这一家自然就入了鹰扬将军郑羲的法眼。

  郑羲的堂哥,收了李思冲当女婿,郑将军也动用关系,让李思冲进入中书省当学生。

  此学生非彼学生,比较像学徒,打杂的。

  李思冲其实没什麽拿得出手的文武专长,靠着关系上来,那他就主攻这一路。

  平时多与人交好,不是什麽玩耍赌狗那种,而是非常有士人之礼的往来。

  很快的,李思冲也成了宫中的一个小名人。

  没专长又能走关系,除了行礼,有背景,最重要的是什麽呢?

  三国孙策示范过了,长得要帅。

  郑羲被卷入斗争半流放的时候,李思冲刚好按部就班的高升。

  人帅有礼,办事机灵,李思冲很快就入了执政冯太后的法眼。

  然後就改名李冲,办事办到太后床上去了。

  李冲不是一个换了位置就换脑袋的人,他从一开始就不是自称智商157的。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富贵从何而来。

  继续保持谦冲有礼的态度,维护关系网,对李冲来说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趁着回乡探访时,邀请郑羲再次出山。

  冯太后知道李冲报恩,也作了个球,在帮自己父亲立庙时,给了郑羲一个主持的任务,事後进爵为侯,重返战线。

  郑羲是个真有本事的人,不过也是前阵子穷怕了,有赏无不受,有贿无不收,跟李冲相比,就显得张狂了。

  其实有点可爱。

三国太原王氏(崔氏卢氏太原王氏)(9)

  「西门受羊酒,东门酤卖之。」

  郑羲就是个左手收礼物,右手上拍卖的人物。

  那其实不是很大的罪过,又有李冲当靠山,一般也不会有人来找麻烦。

  而且办起公来,郑羲仍旧是优秀的。

  後来冯太后同样也让孝文帝後宫,收了一个郑羲女。

  所谓的北朝四大姓,就是透过李冲,进占北魏权力中心的四大家族。

  也分别都在後宫有人。

  从冯太后开始,北魏的後宫大觉醒。

  虽然带来了孝文帝盛世,但後续的一路衰退,也跟後宫脱不了关系。

  郑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真的没有立下什麽顶天立地的大功劳,但是生财很有道。

  整个被冯太后拉上了假公等级(儿子继承时就不是公了),拉拢之意比其他几家都要来得更明显。

  而且,郑羲是第六子。

  他有五个哥哥,他的家族我们开头就说了,从三国时代就一路兴盛。

  华北世族的力量,并没有因为五胡入侵而衰败,反而越来越强。

  郑氏对很多人来说,最不知名,但在北魏之中,却是最强大茂盛的一支汉人世族。

  几乎可与鲜卑步六孤(陆)氏相提并论。

  有趣的是,即使兄弟们开枝散叶名满天下,郑羲传还是提了,乡里都讨厌他五个哥哥,郑羲最棒。

  斗争抹黑这种事情,岂止会出现在皇家呢?

  南北朝的皇帝,其实已经开始觉悟到,天下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出生在帝王家。

  历史一直都在那边,看完懒人包就以为自己明了一切,才是人类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