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与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283公里,海拔1010-1939米,境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
"塞罕坝"系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康熙大帝在这里设立了"木兰围场",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气候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这里有浩瀚的林海、广袤的草原、清澈的高原湖泊和清代历史遗迹。
满汉两族人民在这里长期聚居生活,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孕育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清朝晚期,国势渐衰,毗邻承德皇家园林和狩猎地的塞罕坝被开围垦荒,树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塞罕坝成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在这里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1962年,有369名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业工人,肩负使命,豪迈上坝,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种下了6400亩落叶松,尽管成活率不足8%,但他们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经过10年的努力,培育60多万亩树木,让荒山变了模样。
塞罕坝林场第一代人和坝上功勋树。
1977年和1980年,林场接连遭受雨凇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大旱,使得二十年辛苦种植的32万亩林木毁于一旦。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没有被挫折打败,默默地投入到新一轮的植树活动中。二十年后,96万亩3.2亿多株人造林木再次挺立,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拔地而起。
近六十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们,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这是一棵有着500多年树龄的松树,六十年代,在塞罕坝经专家实地考察论证,认为这种落叶松符合当地的生长条件,通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现如今的百万亩的林场,该树被誉为“功勋树”。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141万亩,有林地面积110万亩,其中:人工林86万亩,天然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80%,林木总蓄积502.5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
塞罕塔位于海拔1800米的东坝梁顶,1992年7月建成,塔高25米,游客扶梯登塔,千里坝上、万顷林海尽收眼底。
塞罕坝机械林场办公大楼,该林场1962年由原林业部建立,1968年划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颁给了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如今,以该奖杯为素材,按比例放大的主题雕塑,坐落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路口,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铭刻在石碑上的“塞罕坝赋”,上面写着“公元二0一0年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有感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之创业之艰,建功之伟,精神之佳,国家林业局乃专门于此召开了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倡导之,学习之,推广之,翼望以资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盛会圆满,乘兴议决,应为其赋,以志其事,以昭之后,即此赋曰……"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据说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2021年7月20日拍摄于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部分照片选自网络)
作者:王新民
责任编辑:方迎欣《白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