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幸福之家地产怎样(幸福之城珠海民生建设)(1)

2016年,珠海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医保待遇均等化。

珠海民生建设

“我们上学那会儿,放学后到处跑;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放学后政府掏钱学校帮带娃。”香洲区夏湾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王艳玲高兴地说,校内课后服务解决了夫妻俩的心头事。他们下班后接孩子,时间刚刚好,上班接孩两不耽误。

王艳玲道出了珠海约十万名家长的心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珠海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城乡居民生活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指数位居全省全国前列。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如今,珠海民生改善工程已向着“三度空间”纵深挺进,逐步形成立体、系统的新格局:有广度,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民生建设工作,民生福祉覆盖面广;有精度,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注重精准施策,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有温度,回应群众所需发展所求,通过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撰文:冉小平 刘艳婷 吴志远

摄影:关铭荣

广度

以群众关切为突破口 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

在王艳玲记忆中,如今珠海的教育福利跟自己小时候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上学,学费、书本费、学杂费一个不少。”2006年秋季起,珠海开始对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全免费政策,对城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则仍收取书杂费;翌年,珠海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施12年免费教育,成为全国首个实现12年免费教育的城市。实施当年,全市16万余名学生受惠。

医疗保障同样是市民关心的大事情。2016年珠海出台《珠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医保待遇均等化。这对几十年来没有固定工作的李大爷而言尤其感慨。“以前报销额度低,伤风感冒都要犹豫去不去医院,如今有没有单位,看病报销一个样。”

对于“老珠海”而言,教育医疗领域的这些变化,并非珠海民生建设第一次“吃螃蟹”。自建市以来,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珠海民生建设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民生改善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位于情侣路上的海滨公园,每到周末游人如织,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是,如今免费开放的海滨公园早在20年前,与各大城市的公园一样属于收费场所,每逛一次需要交1元门票钱。2001年,珠海取消海滨公园、香山公园、炮台山公园门票,对外免费开放,2002年取消另两个市属公园门票收费。此举成为全国首例,而当时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少了500多万元。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珠海在发展中不断扩大民生改善、保障覆盖面。数据显示,2018年,珠海全市九项民生支出399.9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8%。

更多民生保障、改善项目正在推进中。今年初,珠海市政府提出扎实推进十件民生实事,内容涵盖公交出行、校内课后服务、医疗便民举措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各项民生重点的全局统筹,也有对要点难点的重点推进,民生建设的广度、力度进一步拓展,点、线、面结合,衔接而成一张民生大网。

整体谋划之后,狠抓落实成为珠海民生建设的重点。珠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政府督办室将联合十件民生实事牵头部门召开督促推进会或开展实地督查,逐项了解推进工作中存在困难、协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及时通报进度滞后事项,督促各牵头单位按照年初工作计划、时间节点推进落实各项工作。

精度

突出问题导向 注重精准施策

“我第一次参加小学开学典礼。作为首批学生家长,我感到很开心。”9月初,参加完香洲区潮联学校开学典礼的蔡妈妈激动地说。当天,潮联学校209名一年级新生击鼓明志,走健康门、学习门、礼仪门,完成开学第一课。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以及人才新政实施、户籍政策放宽,珠海每年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入住。今年香洲区公办小学一年级积分入学录取分数线为149分,继续盘踞高位;公办初一的为120分,较去年大幅上涨32分。这些数据变化背后,推手便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据统计,珠海去年新增常住人口12.57万人,其中新增户籍人口8.53万人。人口的增加势必带来学位需求的增加。对此,近年来珠海加快学校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去年投用9所新学校(园)的基础上,今年秋再投用13所,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龄段,提供学位超过2.3万个,其新学校、幼儿园投入数量之多、提供的学位数量之多均创历年之最。

民生诉求种类繁多,不尽一致,如何科学处理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

珠海践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法论,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在民生改善领域注重精准施策,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珠海民生改善历史,精准施策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上世纪90年代,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五大类险种单独运作,给人民群众办事和机构运作带来负担,珠海精准发力,出台全国首部地方社保法规,五险合一,为当时全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出新路;针对癌症患者家庭医疗费用负担重的问题,去年,珠海将17种抗癌药纳入到基本医保、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享受门诊特定病种报销待遇。

问题在哪里,珠海改革方向就指向哪里。笔者梳理发现,近几年,珠海市政府、金湾、斗门都曾对十件民生实事公开征集,呈现出市区联动、由点及面的特点,努力实现“为民决策”到“请民决策”。

这也成为珠海各级政府识民情、接地气,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珠海还搭建了约请人大代表座谈、党代表工作室、挂点联系村居或企业等一系列与民沟通的机制,打出了促进政民互动的“组合拳”。

有专家认为,珠海的探索,让市民的声音和需求体现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有力推动了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也促进了政府的有效施政,有利于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有更多获得感。

温度

城市发展不停歇 民生改善不 止步

“上午来这看看书、陪孩子下下棋,下午再去公园爬爬山。”每过两三周,家住香洲区桃花新村的杨斌总会叫上两三亲朋,一块到狮山市民艺术中心过周末,寻乐子。

这个坐落于繁华市区的市民艺术中心,建筑面积超3000平方米、有19个活动室,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自2016年初建成免费开放以来,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市民,早已成为附近群众眼里的知名“景点”。

同样在是狮山街道,八旬老人煎美慈的幸福感则来自长者饭堂。每天中午,辖区老人会聚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排队领餐。叉烧炒蛋、土豆丝炒肉、清炒菜心,配一碗虫草花鸡汤,就着绵软的米饭,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政府管饭,我们每个老人都好开心!”

长者饭堂与其说是个饭堂,不如说是个聊天房。现场社工说,老人们更在乎长者饭堂的氛围。上班天家里只有老人,老伴离开的,家里只有一个人;来这里吃饭,既可免去一个人做饭的麻烦和孤单,还能跟同伴们聊聊家长里短,乐子自然也就多了。

据珠海市老龄办统计,到2020年,珠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预计将增加到20万人。养老相关配套需求与日俱增,长者饭堂也将“扩容”:全市今年新建18处社区居家养老配餐试点,日均可满足900名老人的服务需求。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提升老旧小区功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新课题。自去年起,珠海连续两年将推广使用管道天然气纳入十件民生实事,解决老旧小区居民用气难题。

去年,珠海完成7.6万户老旧小区住宅的公共燃气管道加建工作,免费帮居民把天然气安到家门口。仅此一项,珠海市财政承担了2.5亿元。

“这件事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家住金湾区三灶镇豪苑小区的王阿姨边炒菜边夸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她介绍,以前用瓶装气需要自己下楼扛气瓶,不想费力就得多花钱;有时菜炒着炒着就没气了,需要等上半天。

从公园免费开放到12年免费教育探索,从长者饭堂到老旧小区管道天然气免费安装,从广揽天下英才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人民有所呼,发展有所求,改革必有所应。

城市发展不停歇,民生改善不止步。城市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拥有更多的安全感,更好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同时,民生改善又解决了人民群众后顾之忧,利于他们安心工作生活,进而推动城市发展:两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民生改善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日积月累。如今珠海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已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民生改善是珠海发展的一张王牌。这将为珠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民生大事记

1993年

珠海出台全国首部社会保险法规《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

2002年

珠海率先为异地务工人员建立大病医疗保险。

2007年

珠海正式对本市户籍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当年16.5万名中小学生受惠。

2013年

珠海率先为全体参保人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2018年

珠海实施1元公交,所有公交线路全程一票制,票价1元。

2019年

珠海新投用13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总数超过2.3万个,其新学校、幼儿园投入数量之多、提供的学位数量之多均创历年之最。

亲历者说

“新珠海人”李旭京:

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家五口全是老师,加起来教龄超100年!学生近两万!”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珠海这一家人突然在互联网上蹿红。

李旭京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母退休前在云南任教。1988年左右,他和妻子杨慧琴先后来到珠海,辗转平沙二中、湾仔小学,后在香洲区两所小学教书。如今,他们耕耘教坛的佳话又在儿子李嘉平身上续写。

三十年来,“新珠海人”李旭京和家人欣喜地感受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家庭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谈笑间,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初见”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甚至还有着不小的落差。李旭京回忆说,刚进修完来珠海报到那天,他下午两点多从广州坐车,车到中山又换轮渡,到了平沙已是晚上十点,眼前寥寥几栋楼透着点点灯光,周围一片荒芜。

一开始的生活颇为艰难。“刚进学校,就是住集体宿舍,冲凉直接在水龙头下面冲。1990年我结婚后,分到一个8平米的单间,放个铁架子床,一家人生活起居,都挤在这个空间。”李旭京说,“当时也没有什么娱乐。隔壁房的老师有个黑白电视,到了晚上就凑过去看,只能看几个台。”

医疗条件也有限。偏僻简陋的平沙卫生室,几个医生守着一栋小楼,没有X光机和B超设备,李嘉平就出生在这里。

为什么要留在珠海?李旭京告诉笔者,当时的念头很简单,“珠海是经济特区,未来肯定会发展起来的。”

事实印证了他当时的想法。这些年,珠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旭京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超出想象,以前想都不敢想!”伴随着几次工作调动,两口子工资翻了数十倍;从十几平米的单身公寓到两层小楼,房子越住越大,生活也越过越好。

历经几次搬迁,现在,他们的新家在香山湖公园附近。闲来无事,李旭京会去公园跑跑步。周末还会偶尔带着家人坐船去万山岛、东澳岛游玩。

工作环境也在悄然改变。细数自己执教过的学校,李旭京坦言,从硬件设施到师资力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一来,我们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想办法适应,才能跟上社会的脚步。”

医疗技术的进步,也让他感受真切。前不久,李旭京去医院做了个肠镜手术,睡一觉的工夫,手术就做完了。仅仅过了两天,他便顺利出院。“如果那时有这样的医疗条件就好了。”回想年轻时运动受伤导致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却只能保守治疗,多年来一直带病进行体育教学的经历,李旭京感慨不已。

对于这一家子来说,最难得的是生活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的双重叠加。“我们的成就感,不在于挣多少钱,而是每天对着小孩子,看着他们慢慢成长的那种满足。”在学校,李旭京对学生非常关爱。他经常说,当老师既要有良心,也要有责任心。

耳濡目染之下,7年前李嘉平也走上讲台,成了梅华中学一名年轻的数学老师。他决定像父母一样,未来的从教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总会越来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