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直立街以来,经历了数万年的进化,具备了其他地球动物无法企及的技能,并且用掌握的技能,创造了人类文明,打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生产体系主动培育种植物就是所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正因为掌握了这个技能,才使人类由迁徙捕猎的原始生存手段,演变成定居、有序生产阶段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植物栽培起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植物栽培起源(栽培植物的起源与特点)

植物栽培起源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直立街以来,经历了数万年的进化,具备了其他地球动物无法企及的技能,并且用掌握的技能,创造了人类文明,打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生产体系。主动培育种植物就是所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正因为掌握了这个技能,才使人类由迁徙捕猎的原始生存手段,演变成定居、有序生产阶段。

地球上约有39万种植物,其中被人类所利用的植物在2500~3000种以上。目前,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有2300余种。一般人们将栽培的植物统称为栽培作物或作物。栽培作物是从野生植物中经过长期选择、培育而逐渐演化并具有经济价值的为人们所栽培的植物,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等。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但经过长期的选择、培育、改良和栽培,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

1.栽培作物各器官,特别是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生长迅速。例如野生大豆茎纤细、蔓生、三出复叶小而细长,花和荚均小,种子百粒重仅2~3g。而栽培的大豆茎粗、直立,叶片、花、荚都较大,种子的百粒重可达20~30g。

2.栽培作物产品中有用成分的增加。最显著的例子是甜菜。1747年德国化学家在地中海沿岸发现甜菜时,其块根含糖量不到5%;经过二百多年的选择和培育,现在含糖量已达到19%,最高超过25%。

3.栽培作物一般成熟期较一致,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而且拖得很长。

4.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野生植物有其固有的传播方式,例如野生大麦、二粒小麦、黑麦等成熟时穗轴断裂,分成一个个带芒的小穗,随风传播。野生豆类植物成熟时豆荚能自然炸裂,弹出种子。突出的特点是落粒性强。

5.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性减弱或缩短,而野生植物种子休眠期长。

6.栽培作物防护机能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例如,野生谷类植物均有芒保护,许多栽培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的一些品种的芒较短或退化。野生植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繁衍后代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栽培作物的这些性状是人类选择的结果,但是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差,离开了人工栽培的优越条件,其优良性状就不能够发挥,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作物也就慢慢丧失了存在的基础。自然界里至今还存在着某些作物的祖先,例如野生大豆、野生稻、野生小麦、野生大麻等。但大多栽培作物早已改变了其野生祖先原有的模样。

野生植物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所以人类经过长期的栽培研究,改变了野生植物的生长状态,满足了人类摄取自然作物能量的需求,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又使植物生长变得脆弱,一旦失去了人类的精心照料,植物就会丧失生长能力,甚至绝种。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认为的社会文明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