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青龙江所属的吴淞江(今苏州河)的河道堰塞,导致航道越来越窄,就不会疏浚其支流黄浦江,让它宽阔成今天的模样。
如果不是因为黄浦江“支流”成“主航道”,青龙江与陆家台江交汇之处的青龙镇(今青浦白鹤镇)上的青龙塔,将依然承担“导航地标”的功能。宋代之际,青龙塔之于青龙镇,正如今天东方明珠塔之于上海。若航道不改,“陆家台”可能会比“陆家嘴”更有名。
在本报投身“待无恙,多来往,寻宋之旅”的上海寻宋之际,记者日前探访了把上海港口历史承前至唐宋的青浦白鹤镇青龙村的青龙塔、青龙寺。青浦博物馆馆长王辉说:“青龙塔,就是唐宋时期的‘东方明珠’。”
图说:位于青龙镇上的青龙塔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八边形塔身,正是宋代制式
在大片农田边,车载导航蜿蜒地指引到青龙塔——一圈白墙围着一座灰色高塔,浑厚、拙朴、庄严的气质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走入院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脚下一条石路,被周边植物侵袭到仅一两人可并排行走。阴天下,灰塔旁,整个地面比院外低了三四级台阶。从塔基起到被台风掀掉塔刹的塔顶,不同层次的灰黑色,构成了历史的凝重感。
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34年),这里先建了寺院;公元821—824年,建了青龙塔,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重建。1648年重修后,至今未曾大修。1956年,台风把塔刹吹倒,刹上宝瓶随之落下。紫铜铸造葫芦状宝瓶上有“明崇祯十七年三月铸”等字。
灰塔上有数十根木桩“杵”在每层外墙,那是屋檐的支撑局部。“中国古建筑通常是砖木结构,木的部分就是各种檐。”木头经不起岁月侵蚀,腰檐、外檐、斗拱、枋等不断脱落。王辉说,“以前的塔是能上去的,所以,塔外估计是有木质楼梯的,但现在也不存在了。”因而,如今,七层青龙塔看上去外形线条比较“光滑”。
图说:青龙塔内部
塔的直径不过六七米,走入塔内,抬头看到的景观颇为壮观——也是因为塔刹损坏、雨水灌入,木质楼板均已腐烂,故而可以肉眼看到七层塔的内框结构——45度转层,亦即每一层以转45度角的方式堆叠在下一层之上。与此同时,塔身呈八边形。“八边形,正是宋代建塔的制式”,王辉说。
而之所以考证到塔始建于唐,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市文管委专家在塔身上发现了唐代晚期的铭文,刻在铭砖上,这就查明了塔的“出身”。
青龙塔“导航”,最早国际港口
五代时期,青龙镇就是吴越少有的通商海口,与日本、高丽(古代朝鲜)、契丹、大食(伊朗)都有商贸往来。后来,还设立类似“海关”的“市舶司”,管理中外商船的税收。
青龙寺、青龙塔的配置,也是为了信众祈求家人出海平安而建——一方面,是求菩萨保佑,另一方面,是靠建筑导航。青龙塔是作为航海标志物:“看到青龙塔,那就是青龙镇快到了。”青龙塔含塔刹的高度是44米左右,目前高度为30米。唐宋时期,青龙镇建筑不能超过青龙塔。
青龙镇,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王辉透露:“地位堪比当时的福建泉州港。”据北宋官方编修的《宋会要辑稿》记载,当时苏州的丝绸,以及瓷器、粮食等还能出口远至阿拉伯地区,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上交的商税达15879贯,当时全国拥有1880多个镇,其中一万贯以上的只有10个,青龙镇则排在第五位,位列全国十强“明星镇”,在经济发达的两浙路(大致今浙江、苏南、上海地区)17个镇中居于首位。泉州城的商税额为19939贯353文,不比青龙镇高很多。
因而,青龙镇是当时的“天下雄镇”——雄,自然首先归于经济实力雄厚。青龙镇也是“东南巨镇”——巨,指的是市镇规模大。建炎三年(1129年),华亭镇仅有26个坊(亦即如今的“小区”),而青龙镇有36坊,大大超过了华亭镇。其中有一个“来往坊”,专供国外商人居住。
青龙镇“雄厚”,文化名人往来
经济发达自然带来人丁兴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乏文人墨客的身影。据县志记载,米芾就当过青龙镇镇监(镇长),以至于这里成为上海地区最早出现文化娱乐区的城镇。
北宋应熙倾情写就《青龙赋》,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当时镇上的繁华与恢弘。米芾则书写了《隆平寺藏经记》——隆平寺别名是“青龙北塔”。他还呼朋唤友,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熙宁六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与在青龙镇隐居的文人李行中同游。第二年,苏东坡从杭州动身赴苏辙任职的济南附近为官,途经湖州、苏州等地与好友游历山水、赋诗吟词。李行中在湖州迎接苏东坡之际作诗《醉眠亭》,苏东坡为之题额,并作《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首》相赠。一时间,青龙镇李行中的醉眠亭名震江南。如今,青浦博物馆里,复制了醉眠亭。
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曾在青龙镇居住、游历,撰写了第一部青龙镇志《青龙杂志》且创作了诗歌一首《青龙江上观潮》。常在青龙镇流连忘返的还有陆龟蒙、宋之问、白居易、杜牧、皮日休、陆游、范仲淹、王安石、秦观、赵孟頫……
擅长丹青的治水专家任仁发,世居青龙镇。为了疏浚吴淞江,他多次提出治水方案。如今,延长西路上的元代水闸遗址就是他的贡献。而任仁发祖孙三代还出资修缮了青龙塔,长达44年……(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马上评|历史,在这里拐弯
在手游《江南百景图》松江府中,有一个重要关卡为“疏浚”,玩家必须不断清理河道里的淤泥直至通畅为止。青年城市文化学者丁广吉透露,青龙江的“疏浚”,纯粹靠人工。唐代,青龙江江面宽20里,相当于现在钱塘江的喇叭口,到了宋代是7里,最后只有1里——也就500米,商船无法入港,港口贸易自然而然衰退。因而,曾经富甲一方的青龙镇的命运,随着港口优势的消失而拐弯。原来的吴淞江支流黄浦江,从“配角”上升到“主角”,而吴淞江成为今天的苏州河——反而成为黄浦江的支流。
古今中外,文明传承与文化发展必然依水而生。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经济命脉的承载之一。时至今日,港口城市,依然毫无疑问是经济相对更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已多年排名世界第一。上海海派文化的城市特色,也是基于百余年前外滩一带如十六铺码头这样中外商船乃至客船的频繁靠岸与往来……
上海,由沪渎村而吴淞江,自青龙镇到上海县,从青龙港、上海港到洋山港,一脉相承的港口水系,造就了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回到城市建设,上海地处长江下游出海口,冲积型平原自然成为泥沙俱下的“兜底处”。时至今日,长江一路裹挟的泥沙冲击成的崇明岛,正向世界级生态岛的目标迈进。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做规划,才不会被命运的泥沙裹挟。(朱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