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加林

依托上美强大的营销和渠道资源,一叶子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也成为上美公司增长的新引擎。

真正的唯快不破(一叶子两年10亿背后的引擎是什么)(1)

一叶子,这个上美公司中极具本土原创色彩的品牌,在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时间里,一直处在被“雪藏”的状态。2015年初重新定位为面膜品牌,2016年推出护肤系列,一举扭亏为盈,回款达10亿规模,进入本土G20品牌序列。

这个被上美公司寄托了极大期望的品牌,一重生就风华正茂。

一叶子绿配韩束红,错位的竞争

事实上,一叶子品牌的创立时间不是其官方宣称的2014年。2011年,一叶子创立后就曾试水电商渠道,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公司战略调整,上美将所有的资源倾斜在韩束品牌上,一叶子随后被冷落。

2014年上美CEO吕义雄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2年以前做了好多个牌子,折腾了十年,结果发现韩束公司(现为“上美”公司)的实力根本没办法支持多品牌发展。“当我们发现自身力量不能支撑多品牌发展时,就聚焦做韩束。我们预计韩束品牌2016年会进入慢增长阶段。而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可能是一叶子、吾尊甚至未来的新的东西。”

一叶子重新定位推出市场的时间是2015年初,起初定位为专业的面膜品牌,品牌的调性是植物、新鲜。这一定位与韩束的红色、科技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从消费者定位上看,一叶子比韩束定位更加年轻。

吕义雄曾说,韩束的推出,在市场上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他显然不满足这样一个庞大的“绿色”市场没有上美的进入。

从另一个方面而言,本土企业的“品一代”不少都带有模仿国外品牌的烙印,而企业的第二代原生品牌由于“出生”环境和基础不同,大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企业自信和消费者国货信心持续提升的环境下,“品二代”们通常都寄托着创立者的巨大期望。

这点从广告投放上可见一斑。在2016年上美公司的全年广告投放中,一叶子全年的投入规模在5亿元左右,仅次于韩束。

可以说,如果2012年上美公司聚焦韩束品牌和BB霜品类是资源条件限制下的无奈之举,那么,2015年初重新推向市场的一叶子,才是吕义雄心中那个真正想要的品牌原型。

含着金汤匙重生的“品二代”

2014年重生的一叶子,选择了竞争白热化的面膜品类。

延续了上美高举高打的风格,一叶子上市之初就重金签下了鹿晗作为品牌代言人。这个两次打破微博评论数吉尼斯纪录的“小鲜肉”,当时还并不太被70后、80后所熟知,但却在以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中拥有巨大的号召力。

而在广告投放上,继2015年冠名江苏卫视《超级战队》《为她而战》《蒙面歌王》和浙江卫视《新鲜的生活》后,2016年又拿下《天天向上》冠名权,并独家冠名湖南卫视全新大型互动音乐综艺节目《我想和你唱》,还斥资5000万与湖南卫视全新“综艺 直播”娱乐节目《夏日甜心》建立合作。这几档节目都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与口碑。

除了广告,在渠道的建设上,一叶子有了韩束的基础和经验,进展也极为迅速。在KA渠道,一叶子通过2015年一年的时间建立代理商120家,分销铺货网点超过4000家门店。而在CS渠道,一叶子护肤在要求代理商的启动门槛是100万元的前提下,仅用了40天即完成70%的招商工作。

在强势营销和强大渠道的带动下,一叶子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自2015年正式上市,到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面膜品牌,一叶子仅仅用了17个月。

据上美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化妆品行业整体低迷的2016年上半年,一叶子整体实现124%的增长,成为CS渠道与TV渠道面膜销量冠军、电商渠道面膜销售增长率冠军、屈臣氏面膜销量冠军,是带动上美公司整体增长的重要引擎。

而2016年全年上美全年的数据显示,一叶子在上美公司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36%,其超越韩束成为上美的第一品牌指日可待。

从面膜到护肤,转型关键一步

“一叶子从6月份开始不亏钱了。”经历了17个月的品牌战略投入阶段后,从2016年6月份开始,一叶子进入盈利阶段。

巧合的是,6月份正好也是一叶子护肤正式推出的时间。一年多的品牌投入期之后,一叶子决定向护肤品类拓展,与当初韩束将营销重心投入在BB霜品类的战略类似。

不同的是,韩束BB霜是提前的有意为之,而一叶子面膜定位向护肤的拓展,更多的是顺应市场变化的结果。

巨大的营销和渠道投入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撑,一叶子仅仅做到面膜第一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投入。虽然面膜在中国的市场容量并不小,但仅依靠这一品类想要成为一个超级品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而向护肤品类的延伸,是其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就吕义雄为一叶子定下的国货前四的目标而言,护肤类也是一叶子必须要进入的领域。

从一叶子本身的品牌定位来看,植物和新鲜的概念,从面膜向护肤延伸也比较合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上美公司的布局,更多是在某一个品类布局一个品牌,一叶子介入护肤,与韩束品牌势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叠。尽管二者在概念、消费者定位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具体市场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