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越调名人 漫谈许昌越调(1)

电影《白奶奶醉酒》剧照

许昌越调名人 漫谈许昌越调(2)

1月15日下午,越调大师毛爱莲接受记者采访

【许昌越调】 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中国戏剧史上地位独特

“好一个俊俏的赵凤英,话不虚传是真情。她恭恭敬敬施一礼,果然是知书达理又聪明……”1月12日9时许,在市区文峰路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排练厅内,国家一级演员、毛爱莲的亲传弟子孙晓秋正在与乐队合练越调精彩唱段《夸凤英》。

“这一越调唱段和曲剧唱段、豫剧唱段一起,被编排为一个戏曲联唱节目,将参加许昌市鸡年春节联欢晚会。”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主任黄力杨说。

“国务院在公布河南越调这一项目时,是以越调(周口)和越调(许昌)的形式出现的。这充分说明许昌越调的重要性和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许昌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许昌越调》主编、剧作家马炎心介绍,在越调发展史上,除了出现第一位女演员李桂红外,许昌越调更是创下了多个“第一”——1915年,当时属于许昌的一个越调社班赴开封演出,首开越调赴省城演出之先河;1960年,许昌专区越调剧团在毛爱莲的带领下,赴京汇报演出《无佞府》《掉印》《一串钥匙》《一把铁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这是越调首次进入首都,成为河南越调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65年,毛爱莲主演的《斗书场》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南戏曲会演后,赴京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爱莲也成为首位被毛泽东接见的越调女演员。

越调乐器,乐鼻四弦

【创新发展】 永葆其艺术生命力,需要艺术家改革和创新

“越调这一地方剧种由小到大、由衰到兴、由中原推向全国,一方面是由于越调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是与毛爱莲等优秀艺术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改革和创新分不开的。”马炎心说,“越调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和更大的市场,永葆其艺术生命力。”

“‘毛派’艺术是许昌越调的灵魂。作为越调艺术大家,毛爱莲对越调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可以概括为改造、塑造和创造。”《许昌越调》编纂者之一、音乐家王文亭说,毛爱莲一生演出的剧目,尤其是代表剧目《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等,都经过不断改造。与传统剧目相比,在剧本的框架结构、戏剧冲突、矛盾设置、角色增删、人物性格、唱词对白等方面有较大改变,彻底解决了过去越调演出中不顾戏剧情节、人物身份、演出时间而随意溜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前,毛爱莲主攻闺门旦,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声誉。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过演现代戏和样板戏,毛爱莲又主攻老旦,在表演上有了不少新的创造,显示了她过去不曾显示的才能。

王文亭说,毛爱莲的唱腔与其他任何剧种、任何流派的唱腔都不一样,其主架结构是越调的“乱弹”。毛爱莲在保持“乱弹”板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节奏、旋律、调式来刻画不同人物的形象。同时,毛爱莲对越调艺术的其他细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如台步、手势、执扇、甩袖、眼神、情态、服饰、化妆、头面等。

“河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袁秀莲,在20世纪80年代与申凤梅、毛爱莲被并称为‘越调艺术三绝’,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贾凤翔说,袁秀莲在继承其师刘秀荣(艺名双辫)“贴近生活,情真意切,朴实流畅”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越调“申(凤梅)派”刚健洪亮和“毛(爱莲)派”柔美纯净的特点及其他剧种的演唱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唱腔刚柔并济,高音激昂、清脆、嘹亮,低音浑厚、淳朴、甜美,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赞扬。

在乐器方面,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越调部音乐设计孙保鲁说,以前的“四股弦”,定弦不容易定准,在整个伴奏音乐中太“叫”,在和其他乐器的融合上显得不协调。现在,他们用的越胡是短杆坠胡。它是四度定弦,里弦为低音“5”,外弦为“1”。这种乐器更容易表现越调特别是“毛派”艺术的“俏”,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越调唱腔,把越调过桥发挥到极致。

许昌越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编、导、演、舞、美、音人才,有些还是享誉全国的艺术名家。他们为许昌越调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活态传承】 许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让越调散发更大艺术魅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戏曲事业步入创作演出快车道。”黄力杨说, 2013年2月6日,我市成立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同时挂牌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近年来,为了扶持许昌越调等地方戏,我市将“ 送戏下乡”“ 戏曲进校园”等确定为民生工程,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向剧团购买公益性演出。

“现在,越调、曲剧、豫剧各自每年都会演出100多场,稳住了剧团的阵脚,消除了演员们的后顾之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黄力杨说,2016年,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与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开展联合办学。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委托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定向培养35名戏曲艺术人才,其中豫剧、曲剧、越调学员各8名,器乐学员11名。他们毕业后将全部进入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工作。

“在市文广新局、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建立越调资料室,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许昌越调》《许昌越调音乐》《河南艺术名家·毛爱莲》,协助出版了《越调皇后毛爱莲》《越调表演艺术家袁秀莲》《袁秀莲唱腔精选》《中国越调》等书籍,收集整理越调传统剧目的剧本、曲谱、音响、剧照,录制了《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等剧目的音像资料,为越调资料的保护和越调艺术的挖掘提供了基础。”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克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做到活态传承,不丧失其根本。”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越调部主任解群生说,他们邀请剧作家马炎心、贾凤翔挖掘、整理了已佚失的“毛派”剧目《掉印》《招风树》,并搬上舞台,复排了《白奶奶醉酒》、老版《无佞府》等经典剧目。其中,《掉印》参加了第六届黄河戏剧节大赛,获得剧目银奖,并获得舞美设计、音乐设计、个人表演等多个单项奖。《招风树》已演出数十场,深得观众好评。这几年,他们还大力支持毛爱莲、袁秀莲、王仁甫等名家收徒传艺,仅毛爱莲一人就收徒近30人。其中,河南省越调剧团的许爱峰、李宝霞和许昌的张勤、丁慧丽、孙晓秋、马云霞等已成为国家一、二级演员,还有一大批新秀如春慧霞、岳菊英、李华等也在茁壮成长。

“许昌越调是一个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整体艺术,更是许昌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朵艺术奇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它、发展它,让它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永远传承下去。”马炎心说。

(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