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

在山西省的临汾市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翼城县乔泽神庙元代戏台等,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3)

山西省翼城县乔泽神庙元代戏台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4)

山西省翼城县乔泽神庙元代戏台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5)

山西省翼城县乔泽神庙元代戏台

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1400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唐》、《麟骨床》、《杀驿》、《挂画》,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等影响较大。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6)

“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任跟心表演传统剧目《拾玉镯》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7)

首届“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表演传统剧目《徐策跑城》

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感。由于长期在北方农村露天广场的“野台子”上演出,结合当地人民生活习性、语言和音调,它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蒲剧唱腔的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8)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9)

如今在晋南的农村,仍然保留着婚丧嫁娶中蒲剧表演助兴的形式。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0)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1)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2)

蒲剧演员在简陋的后台化妆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3)

后台练功的小演员

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角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擅用特技表现人物,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注重表演技巧,特别是极为丰富的特技、绝活,成为蒲州梆子突出的特色之一。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4)

帽翅功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5)

翎子功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6)

椅子功(跷功)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7)

扇子手帕功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8)

下高功

蒲剧的脸谱,构图、色彩、线条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有的还表现了其出身及重要经历。在用色上,多用红、黑、白(亦称“粉”)、绿、紫、灰、金等,一般规律为红忠、黑直、白奸,绿多用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亦用于神、鬼、妖怪,金多用于神仙、妖。在白脸中又有水粉与油粉之分。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19)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0)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1)

蒲剧是晋南这一方水土滋养和培养出来的剧种,是晋南民情和习俗总体的反映。晋南人民对蒲剧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晋南这块地域便成为蒲剧生存、壮大所独有的演出基地,成为蒲剧传承、创新的艺术源泉。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2)

冬日里在翼城乡村露天戏台演出的蒲剧演员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3)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4)

老人与孩子是蒲剧当前最主要的观众群体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5)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6)

后台休息的蒲剧演员

临汾市2017新年戏曲晚会上,全市历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和优秀青年演员会聚一堂,首次以大型交响乐的编配手法和伴奏形式演绎传统的蒲剧曲目,让人耳目一新。

山西蒲剧全本戏老生(最古老的山西梆子)(27)

在这个网络时代,各种传媒方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人们在娱乐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戏曲统领城乡娱乐文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蒲剧艺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各蒲剧团同样也面临着演出市场日益缩小、观众大量流失、蒲剧人才青黄不接、剧团体制不健全等各方面的考验。衷心地希望社会各界能关注蒲剧艺术团体的发展,使其摆脱生存的困境,逐步朝良性的轨道上发展,传承和延续好这一民族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