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奥与灶——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小故事(论语.八佾篇第三小故事六则)(1)

王孙贾是深受卫国国君宠爱的大夫,他听说孔子师徒来到卫国,就连夜造访,问道:“俗话说:‘宁肯得罪奥神,不可得罪灶神’,您知道它的意思吗?”

孔子听出他话里有话,便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得罪了天神,向奥神和灶神祷告,又有什么用呢?”王孙贾听出了孔子的弦外之音,就讪讪地告辞了。

古代屋里的西南角叫奥,人们认为那里有神,就是奥神。奥神比灶神地位高,但在人们心目中,灶神的影响更为直接。王孙贾是卫君的宠臣,希望孔子能主动巴结他,却被巧妙地拒绝,碰了一鼻子灰。

虎会谏赵鞅——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小故事(论语.八佾篇第三小故事六则)(2)

有一天,晋国执政大臣赵鞅乘车出行,遇到一段曲折而陡峭的山坡,就命令家臣们推车。只有虎会悠闲地哼着小曲儿,无动于衷。

赵鞅生气地说:“你作为家臣,却对家主无礼,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虎会说:“应该死上加死!”

赵鞅一愣,问:“此话怎讲?”虎会说:“不过是自己被处死,老婆、孩子也会被处死罢了。”接着,虎会反问道:“君主对臣下无礼,您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赵鞅说:“这又能怎样?”虎会说:“如果君主对臣下无礼,那么,谋士不为他献策,辩士不为他出使,勇士不为他战斗。这样,国家就会邦交断绝,边境不宁!”

赵鞅闻言大悟,从此将虎会奉为贵宾,并礼待家臣,不再让他们做粗鄙活儿了。

杞人忧天——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而吃不香,睡不稳,惶惶不可终日。朋友安慰他说:“天是由气体积聚而成的,我们整天都在气体中呼吸、活动,为什么还要忧虑天会塌下来呢?”

那位杞国人不解地问:“天果真是由气体积聚而成的话,那么,日月星辰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解释说:“日月星辰,只不过是气体中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的。”杞国人听罢,心中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夏朝的后代建立了杞国。也许正是因为夏朝人对天文、历法有很深入的研究,杞国人才比其他人更加关心天象。所以,有人忧虑天塌,也有人能够帮他解除忧虑。

射不主皮——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小故事(论语.八佾篇第三小故事六则)(3)

有一天,孔子带领弟子们参加射礼。他看到很多人使用强弓硬弩,把箭靶都射穿了,不禁叹息说:“射箭不在于射穿靶子,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后来,孔子带领弟子们来到矍相圃,决定按照古代礼制演习射礼,很多人前来围观。他们看到孔子的弟子们虽然都想获胜,但在比赛时,仍然互相作揖谦让,再登堂射箭。射箭结束后,他们走下堂来,又互相敬酒。整个过程礼节周全,真有彬彬儒雅的君子之风。

射礼是贵族之间具有礼仪性质的射箭比赛活动。古代礼制规定,君子尚礼而不尚武,射礼讲究的是射中靶心,而不是射穿靶子。春秋时期,射礼却崇尚射穿靶子,与礼制不合,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诸侯告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小故事(论语.八佾篇第三小故事六则)(4)

一次,子贡对孔子说:“告朔时祭祀用的活羊,我想把它免了。”孔子听了有些不快。子贡又说:“自鲁文公起,国君就不再参加告朔,这种礼仪早就名存实亡了,还何必杀羊呢?”孔子回答说:“虽然如此,但例行的贡羊仪式还是存在的啊!一旦连形式都不存在了,这种礼仪还有恢复之日吗?”

周朝礼制规定,每年秋冬之际,天子向诸侯颁布第二年的历书。诸侯把历书放入祖庙,并在每月初一日杀只活羊祭祀,向百姓颁告历法,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这种每月初一日祭祀祖庙的制度,就叫做“告朔”。

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小故事(论语.八佾篇第三小故事六则)(5)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沉浸在乐曲的美妙意境中,流连忘返,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许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还把《韶》乐和《武》乐相比较,评价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相传《韶》是虞舜时的乐曲名,歌颂舜帝的功业。那时天下大治,所以孔子认为《韶》乐的音律非常美,内容也非常好。《武》则是周朝的乐曲名,歌颂周武王的功业。周武王使用武力消灭了商纣王,所以孔子认为它虽然音律非常美,但内容还不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