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在沧州(夜半不知行远近)(1)

图为中科院情报文献中心藏清乾隆四年刻本,(清)孙谔所著《在原诗钞》(吴树强供图)

当时明月在沧州(夜半不知行远近)(2)

天津图书馆藏清咸丰十年刻本,(清)董恂辑《江北运程》(吴树强供图)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近几年来,一首《夜过沧州》随着大运河沧州段的日益变化而不断传播。这首古诗以其深沉却又不失灵动的意境而被人们一次次引用,几乎成为在描述这条沧州“母亲河”时的一张“诗歌名片”。但是,在这首诗中,“夜半不知行远近”一句中,许多报道或文章也有写成“夜半不知行近远”。虽说是“一字之差”,但对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沧州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两位致力于研究沧州区域文化的学者来说,这一个字也同样关乎对历史的敬畏,对学术的严谨,更因其广泛流传,而更有保证其准确的必要。所以,对这首诗,两位学者还特意进行了一番考证。

是“宋”还是“清”

除了这一“远”与一“近”的颠倒之外,两位学者首先考证的,是作者的年代。

这是因为在网络上,还有在有关的书籍上,注明了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孙谔。作为多年来研究地方文化的两位学者,知道宋代时的沧州,根本不在运河边,而在现在的沧县旧州。结合诗中所述,作者不可能乘船“夜过沧州”。更重要的是,在乾隆《沧州志》卷十六《艺文志·诗》部分,就有这首诗,这首诗被修志者编在了“国朝”——也就是清代。所以,在2011年、2014年出版的《历代沧州诗选粹》、《我们的大运河》等书籍中,已经明确标注了作者孙谔的年代为“清”。

是“近远”还是“远近”?

作者的年代确定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首诗中,“夜半不知行远近”一句最后两字,在成书于乾隆八年的《沧州志》里写的是“近远”,但在中科院情报文献中心藏乾隆四年刻本孙谔的《在原诗钞》里,写的是“远近”——终于找到了这首诗的“原版”。

之所以最终找到《在原诗钞》,还要感谢“外援”。原来,为了考证这首诗,吴树强专门联系了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的莫晓霞老师。因为这首诗的题目正好印在书籍的夹缝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翻阅到。后来,莫老师再次进入书库仔细查看,最终成功找到了这首诗:“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吴树强记得,那天正是2019年的七夕节。

除了找到“源头”,吴树强后来在整理文献的时候,还找到了“佐证”,那就是成书于咸丰十年的《江北运程》。这是一部北起北京、南到瓜洲镇,长江以北运河资料的汇编,是董恂担任顺天府尹期间汇集历代运河资料编纂而成。在这部书里,就有这首《夜过沧州》——“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

“一字之差”非“小事”

为了考证这首诗,两位学者费了不少工夫。但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考证却不是小事,哪怕只是为了确定“近远”还是“远近”的一处颠倒,也是身为学者的责任,更是对传播沧州地方历史文化的严谨与负责。

但随着这几年来这首诗的不断“走红”,“宋”还是“清”,“近远”还是“远近”,这些内容出现在不同的文章和报道里,加上网络传播的迅捷,使得这两处混淆始终无法得到最终的厘清。这也使得两位学者凡是看到混淆时,不断发声:是清代,是“远近”。在他们看来,哪怕只是“一字之差”也并非“小事”,因为这关系到学术的严谨,关系到对这条“母亲河”历史文化传播的准确性。他们希望,更多人都来关注围绕这首诗而进行的考证工作,借助对这首诗的“寻根之旅”,也对大运河在沧州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得以有更多的了解与感悟。

(纵览新闻燕赵都市报记者 李家伟)

当时明月在沧州(夜半不知行远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