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下水中,猪肚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最早的卤煮用的是全副下水,包括猪肚,而且卤煮的原料以猪肚为最高。为什么呢?

京城食家霍权从一段关于北京卤煮的回忆说起,分享了不少关于猪肚的难忘记忆,尤其是南北方吃猪肚的不同,一起来看看吧。

| 霍权

插画 | 郑莉

时间越来越不禁过。

算一下,距离上一次吃到最正的北京卤煮也有十年了。那次是北京一家卤煮老字号的后人自己创立了一个新的卤煮品牌。一位至交约我过去尝一尝。众多好友济济一堂,老板也是使出浑身解数,使得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那顿卤煮用的是全副下水。所谓全副下水,是指除了现在常见的肺头、肥肠和五花肉外,还有猪心、猪肝和猪肚。老板说,卤煮本身就是带猪肚的,而且卤煮的原料以猪肚为最高。到后来,猪肚就逐渐从卤煮里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猪肚的成本太高了。”那位老板说。

猪肚是什么口感(猪肚的浓与淡你爱哪一味)(1)

确实如此。猪肚就是猪的胃。这个部位属于平滑肌,口感滑嫩而有弹性,咀嚼起来非常享受。因为出成率很低,价格相对较高,因此猪肚在下水中位列最高级别。

一只猪肚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肠子和胃连接的部分,因为呈圆锥状,也被称为“肚尖”,吃个脆嫩爽口,也可以煮熟再芫爆、酱爆、葱烧、蒜烧,吃个滑嫩弹牙。猪肚的另一部分就是另外一个境界了,颜色发暗,像是一个被重物坠坏了的口袋底部,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皮,没有弹性,口感也发柴,被视为下品,一般是做菜时候充数的。这无意之间就变成了食客和厨师交情的试金石。每次去熟悉的餐厅吃饭,都会和主厨打个招呼,他会专门安排一下:“今天正好新煮了猪肚,单给您切一些肚尖做个芫爆肚丝吧!”

北京人讲究吃爆菜。芫爆菜尤其清淡风雅,独树一帜。煮熟的猪肚尖切丝(有人为了肚丝均匀一致,要把肚尖片薄再切丝,我不在乎品相,直接把肚尖切丝,保留它的口感),配料是芫荽,带一点葱姜丝和蒜片,调料是醋和香油,没有过多的东西。肚丝下油锅冲一下,回勺一扣,下配料,烹兑汁,连翻几下,迅速出锅。

这道爆菜干净利落、颜色分明、味道均衡、层次清晰。我家三爷李金刚大师说,把香油换成花椒油,更加清口解腻。爆菜讲究香气足、汁水紧、盘底干净。有意思的是,芫爆菜还要吃个滋润,所以盘子底下不能太干。汁水要多少才算合适呢?有次和屈浩大师一起吃饭,聊到这道菜,他用四个字总结盘底汁水的量:“雨过天晴!”生动!

虽然肚尖确实好吃,但剩下的部分就没有人喜欢要了。为了平衡成本,肚尖和下边的肚皮一起做菜,北方比较经典的就属蒜烧肚条了。

整个猪肚煮熟,切成排骨条,加酱油抓匀;冬笋切成排骨条,青椒切条;锅里坐油烧热,下肚条和冬笋条冲一下,捞出;锅底再次坐油,加一瓣大料和一把蒜子,待蒜子炒成虎皮色出香味,下葱段,待蒜子炒成外皮发黄,烹料酒,料酒挥发后下肚条,翻炒几下,加水将将没过主料,盖上锅盖烧几分钟,加一些酱油调色,加盐收汁调口,淋芡打明油,装盘即可。这是一道典型北方风格的蒜香肚条,肚条入味,绵软嫩滑,蒜香突出,回口带甜。

到了南方,这道菜就改成不放酱油的白汁菜。猪肚白水煮熟,切成排骨条,莴笋、青红椒分别切条;锅里坐油,下葱姜和一大把蒜头煸炒出香味,下切好的肚条,加水没过主料,等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