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1)

看到中南半岛的地图小伙伴们有没有流口水?广袤的热带雨林,丰富的热带水果,平坦的湄公河平原,一年四季的水稻,坐拥东西要道。秦始皇攻下百越之后就汉人的脚步就止步了,这一停就是两千年。万里之遥的西域被大汉凿空了,漠北苦寒之地也被攻下过,东北林海雪原也被收入囊中,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属于中国,为何中南半岛却拼凑不出最后的版图?

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2)

从地图上看中南半岛像个坚硬的核桃,与中国接壤的部分都被高原山脉阻挡,内部的湄公河平原离中国太远,只有把外壳敲破才能把核桃果肉吃了,但对古人来说这是上帝视角,古人没有完备的地图也不曾知道在高原大山的后面有水系发达广阔的平原。秦朝拿下红河三角洲已经是在当时认知的极限了。

热带湿热气候是中原王朝进军中南半岛第一障碍,岭南在古代有一蛊二毒三瘴气的说法,更不要说更南的中南半岛了,古代南方潮湿炎热、虫毒弥漫的自然条件,是形成酝酿疾病瘟疫的温床,也构成了中原王朝在热带地区进兵受阻的原因。北方的将士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遥远的南方,无法适应此地的气候水土,或遭毒虫叮咬而感染了疟疾,或因饮食不洁而罹患痢病,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只能等死,各种病痛缠身,以致死者过半,非战斗减员比战斗伤亡还大,极大的影响战斗意志。二战时期杜聿明带领美式装备的国军穿越野人山都造成两万多人非战斗死亡,更不要说没有美式装备的古代人了。

第二大障碍就是交通,要打下一片地方,首先要能到达这个地方,能到达一个地方无外乎两种:一种陆路,一种水路。

春秋时期中山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为晋国执政智瑶攻打的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国君甚是欢喜,便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将其地纳入晋国。可见交通对战争的重要性。

在古代陆路的成本很高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需要几十万人的工程,几十万人吃喝拉撒成本不比打几年战争低。养护成本也是一个天价,人走的越多道路的成本越低,后世的天朝高速收费站还年年哭亏损,更不要说地广人稀的古代了。如果单纯的为攻占一国而修一条路,那等于搬倒树捉乌鸦费力不讨好。若是修一条通往热带地区的道路,等于永远走在修路的道路上了,植被的生长速度几个月时间就可以让你修好的道路消失的无影无踪。

南方气候湿热多雨,修路不如通渠,为了打下百越秦始皇力排众议以全国之力支援灵渠的开凿,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3)

在古代攻打中南半岛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已经归属中国的交趾郡往南攻打翻越长山山脉进入湄公河平原,可这条路越南从儿子变成小弟也没有实现。另一条路从云贵高原走水路顺江而下,东线从澜沧江-湄公河直取缅甸、南掌、暹罗、真腊,遇城攻城,遇国灭国。西线从横断山走伊洛瓦底江攻取缅甸西部平原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第二条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需要中原王朝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大一统才可以,地利需要中原王朝占据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拥有中南半岛水系发源地临高而下,人和需要有一位有开疆扩土雄心的君主和有贤能的文臣武将领导班子。可惜天时地利人和这一等就是两千年。

秦朝国运太短攻下岭南就二世而亡。

两汉收复南越,占领滇国,夜郎国后注意力就被匈奴牵引去了,直至亡国也没有在南下一步。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曾平定南中叛乱,将疆域扩展到缅甸北部一带,南中平定之后,他就地任用他们部落的首领为官,有人劝道:“丞相威震四方,蛮夷都已臣服。然而蛮夷的民难以预测,今天顺服,明天又叛变,应该趁他们降伏之际,设汉人官吏来治理这些蛮人,使他们渐渐地接受汉人的政令教化。十年之内,夷狄就可以化为良民,这才是最好的计策。”诸葛亮说:“如果设立汉人官吏,就需要留下军队,军队留下来却没有粮食,是一不易,他们刚经历战乱,父兄都死了,设立汉人官吏而没有军队防守,必然引起狄夷的报复而造成祸患,是二不易;官吏经常平反一些被废职或杀人的罪行,产生颇多嫌隙,如果设立汉人官吏,最后还是不能取信于土著,是三不易。现在我不留军队,不必运粮食,而纲纪也大略订立,使夷、汉之间能相安无事,就已足够了。”从此到诸葛亮去世,夷人都不曾反叛。诸葛亮这个办法就是羁糜州的雏形,后世王朝多有沿用。打胜仗固然容易,但统治成本却居高不下,这就是亏本买卖,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做。得其地不易居,得其民不堪用。兵力,财力,物力只投入没有产出,在富裕的帝国也耗不起。明朝占据越南二十年,每年需要消耗三百万银两,税收只有十万两,不得已而放弃了越南。六七十年代全球化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就是宗主国入不敷出而放弃统治权,包括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也是一个道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动乱打成一锅粥,也无心染指中南半岛。

隋朝跟秦一样国运太短二世而亡。

唐朝天时人和都具备了,可惜老天给安排了两个同生共休的宿敌,一个青藏高原的霸主——吐蕃,一个云贵高原的小霸王——南诏。挡住了南下的道路,只能望洋兴叹。

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4)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用玉斧在大渡河边一划,此地非吾所有也,至此断了进取云南的念头,与两宋伴随而终的是大理国。仰文抑武的国策也任由交趾自立,大宋北方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同时南方也失去了中华故土交趾,遗恨千年。

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5)

元朝在皇帝忽必烈率军攻打缅甸蒲甘王朝,战争以元军胜利、蒲甘王朝沦为元朝附庸国而告终。缅甸与元朝建立番属朝贡关系。

在平定缅甸之后发动对越战争,第一次攻越的元军有大约三万,第二次攻越的元军有大约五十万,第三次攻越的元军有大约三十万。元朝前两次胜利,第三次攻越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元军遇上天气炎热,军中蔓延病疫,大批军士染病,于是不得行撤军。

第三次失败后元世祖仍不希望就此终止对越战争。第二年,元世祖仍打算向越南派兵,但因时间仓卒而未能继续。越南陈朝取得胜利后,随即派出使者入元,请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贡。元世祖也无心恋战,便答应和议,双方便恢复过往的宗藩关系。虽然元世祖在去世前有意以越南国王不肯来朝为口实,再度兴兵攻越,但刚好因他的去世而计划终止。忽必烈的去世让中南半岛失去了并入中国的机会。

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6)

明朝推翻元朝后也继承了在云南缅甸地区的宗主权,明朝初年沐英的大军征服云南时,缅甸蒲甘王朝已经衰落崩溃,强大的明军因此获得了缅甸故地众多土邦的臣服,此时如果气势正盛的大明继续南下开拓,中南半岛还真的有可能拿下。可惜明太祖晚年对勋臣武将的猜忌打压使得边臣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大打折扣,云南沐家也不愿在此时出头。

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7)

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云南三司、三宣六慰置于其他诸土司犹如京城置于诸州府。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三宣六慰的范围除了国内部分外,大致还包括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皆“滇中可以调遣者”。1531年后,莽瑞体建立东吁王朝。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东吁王朝日渐强大,明属三宣六慰土司纷纷归附东吁王朝,明朝势力退守云南。

明朝永乐皇帝打着光复陈氏皇室的名义起兵攻取越南,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推翻了胡氏政权,宣布陈氏绝嗣取而代之,建立交趾布政使司,丢失四百多年的故土又回归祖国的怀抱。可惜用人不当,官吏无治理才能,宦官横征暴敛丧失民心,当地起义不断,兵到贼跑,兵走贼来,让地方官府疲于应付,军费开支庞大每年耗费三百万两,财政收入匮乏,入不敷出。如此看来诸葛亮果然有超越千年的智慧。皇帝对大将不信任,英国公张辅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以总兵官讨平交趾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张辅一代名将成了救火队员,有火来救,火灭调走,调走起火,如此反复。若是效仿黔国公沐英世代镇守云南一样,英国公世代镇守交趾,交趾早已像云南一样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惜一代名将最后陨落于土木堡之变。后期平叛统帅轻敌冒进被叛军打的丢城失地,在朝中大臣三杨的反对下不得已放弃交趾。明朝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南半岛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中原王朝强大吗(中原王朝为何千年止步于中南半岛)(8)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缅甸东吁王朝侵犯云南土司,清政府奋起正当防卫,爆发了七年之久的清缅战争。清军战争前期不懂虚实主帅轻敌冒进,被包围偷袭死伤惨重,打的那叫一个丢人现眼。好了国力强盛,用大体量碾压缅甸,耗的缅甸承受不住主动投降纳贡。清军野战强于缅军,但近战偷袭和火器不敌缅军。由于受天气炎热,军中蔓延病疫,大批军士染病,清军损失惨重,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亦染病卧床,回北京后病逝。此役清军虽取得了缅甸的臣服,收复了万历年间被缅甸掠夺的孟养、木邦、蛮暮(蛮莫)等土司。同时也使缅甸抽调在暹罗的军队,致使暹罗复国。

清朝乾隆五十三年越南阮氏造反推翻了黎氏政权,乾隆为了提附属国出头出兵平叛,依然一个清朝版的拨乱反正。前期进度顺利,打的阮氏丢城弃地,可正当举杯欢庆之际被阮氏偷袭,还连累的宗主国主帅战死。经过反复碰壁乾隆觉得黎氏是扶不起的阿斗,就放弃黎氏支持阮氏政权,与阮氏建立了朝贡附属关系,撤兵回家了。封建时期最后一次染指中南半岛的希望破灭了。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靠通过武力吞并一个国家已经几乎不可能了。中南半岛这颗核桃中原王朝把两千年的精力都在啃核桃壳上,结果东边越南,西边缅甸还没有敲开,南掌、暹罗、真腊更不要染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