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功效被无限夸大(瑜伽也属于替代医学)(1)

瑜伽的功效被无限夸大(瑜伽也属于替代医学)(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与客观事实相比,我们全部的科学都很原始和幼稚。但是,这正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那两位专家讲出的“蝼蚁”一词,激怒了我。因为看题目是关于“替代医学”,我才点进去听录音的,而且两人名头不小。他们沿着凌空蹈虚的理论,一路抵达“高维人”的概念,赞美如他们一般跳出三维视野、证得无上智慧的人,而无缘抵达的人呢,活得简直“像蝼蚁一样”了!

好在爱因斯坦也属于“高维人”,他们还是有同类的,不容易。

这本是可以一笑置之的观点,让我介意的是,两人提及瑜伽、打坐等事,同样是被划入替代医学的。我想,一笔写不出两个瑜伽,对大众传播更是如此。瑜伽疗法(Yoga Therapy,曾被译作“瑜伽理疗”)此前我们介绍过,怎么看和他们说的都不是一回事,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清原委。

但后来当我查阅更多关于替代医学的资料,转而意识到,更应该在瑜伽的观念领域中,重申科学与伪科学(伪宗教/江湖术)的界限,进一步思考瑜伽的传播何去何从,供从业者、爱好者们参照和讨论。

替代医学是怎样一个家族

首先是基本的功课。所谓替代医学,更适宜的称呼是“补充疗法”(但本文暂用前一种),即西方划定在常规现代医学之外,可用于辅助治疗的方法,并不是说可以替代常规。

一般归在替代医学门类的有(按常见度由高到低):冥想,针灸,维生素和矿物质疗法,催眠,草药,按摩疗法,自然疗法,香味疗法,顺势疗法,精神治疗,整骨术,反射疗法等。

与传统观点不同,瑜伽在冥想之外单列,被认为属于自然疗法的一种。兴起于1970年代的自然疗法还包括:针灸,按摩,生物反馈,呼吸练习,铜手镯,灌肠/洗肠,信仰疗法,草药或补品,顺势疗法,水疗,催眠,联合操纵,磁铁,积极思考,触摸治疗等(Beyerstein & Downie综述,2000)。

分类有点出入,也很难列举全面,不过总体上,对这个家族的成员,我们有点概念了。

过去几十年间,替代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潮流,专门研究中心建立,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研究称美国近两成的成年人试用过替代医学,乐观的说法是六成。美国还有研究显示,这个行业2020年的市场规模约为822.7亿美元,2021~2028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估计约为22.03%。

识别伪科学的7项指标

总体而言,替代医学并不是一种医学,自然也不属于科学范畴。道理很简单,如果可以经过科学验证,那它们就是医学的一部分,不需要再加一个“替代”作修饰语,画蛇添足。

我得到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混乱的集合,其中既有得到部分科学证明的,如针灸、冥想、瑜伽等等:针灸对牙痛、下腰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显示有效(Ernst & White综述,1999),但说大型手术只用针灸来麻醉是夸大的;关于瑜伽、冥想及正念的部分研究可参考我们的往期文章(如#瑜伽大实话 栏目);

同时也有早已被归入伪科学、江湖术的:一个典型是信仰疗法(后文论及);在大量探讨触摸疗法有效性的报告中,没有任何人“接近证明”这个技术是有效的;磁疗及相关产品在流行,而科学界认定“静磁场在缓解疼痛方面没有任何效果”……

所以如果瑜伽身处这个家族,谁知是福是祸?

这里不准备逐一做每项方法科学与否的综述,只把通行的真伪标志展开一下,读者诸君自会有所甄别。

01 宣扬特殊知识,鼓吹个人权威

前一篇谈到,科学属于公共知识,而在替代医学家族里,混迹着不少“特殊知识”,就是只有具备特殊禀赋的个人,经由修炼或神授,才能掌握的本领。

既然他如此特殊,就“不屑于”公开的观点交锋,像科学家通行的争议那样,而是用权威感、偶像崇拜来维护自己。在精心打造的信息控制场内,这种人真的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种信息场内,听众被灌输一种类似的观念,就是自己也是特殊的,或者“有缘的”,被选中的。看到普通人多么容易相信这一点,真让人震惊。记得一位知名学者曾说,上帝不会眷顾自以为特殊的民族,其实这话放到个人语境也合适。

围绕这种“特殊知识”,我们只要摆正对于神通、特异功能、超自然力的态度就可以了。主流宗教在发展早期,往往含有这类成分,但随着日渐成熟,会持有相近的立场,即反对追求和炫耀那些东西,而强调可以落地在日常生活中的善行与善念。

这可以视为辨别真伪的第一个硬指标,伪宗教是相反的(由于伪宗教与伪科学多有重合,下文不再单独讨论)。

还有一种论点,说现代科学思想保守,固执地认为那些“超自然力”不存在。随便翻开一本科学史,就会发现并不是那样,科学家研究过不同的未知领域,没什么规定说这个不能碰,只是从那些反复无法经受科学检验的地方,他们逐渐走开了而已。

02 幻想知识跃进,违背关联原则

科学是渐进的,而媒体是跳跃的!一位科学记者的这句话颇具洞察力。媒体喜欢的故事,总是一个天才凭空出现,直接再造了某个知识领域。但事实上,科学从来遵循“关联性原则”,就是当一个更优的新理论出现时,仍与过去的知识基础有关联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体系,在日常情况下,两种理论做出的预测基本相同,只是在高速及强引力条件下,相对论具有更好的解释力,而且预测与观察相吻合。

同理,针对瑜伽的知识成果,也必然与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有关联。怎样厉害的练习,都无法脱离基础知识,比如一边打坐一边飞到天上去了。

另外,即便出现了天才人物,科学领域的进步也是时断时续,“渐进整合”的模式,即“聚合性原则”:

某人完成了一项关键实验,但每一项实验都有局限性(也是出于控制变量的需要),所以必须是一系列有差异的实验,一致支持某个理论,又共同排除了重要的竞争解释,如此这些研究才有“聚合性”,可以被视为一点进步。

可惜这就不那么容易“惊爆眼球”对吧?

03 缺少科学训练,专业身份可疑

伪科学从业者往往是“江湖人士”,虽然我们不太乐意承认“诈骗”也有其专业技术。令人遗憾的是,替代医学的许多门类中,从业门槛极低,往往不需要去读医学院,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甚至只需要自封头衔,或者买一个即可。

比如《水知道答案》作者江本胜,曾以其伪科学的生意闻名,他的博士学位是从一个网络野鸡大学,花350美元买的。此公宣扬水可以辨别善恶,听贝多芬音乐的水,结晶美丽工整,听人骂“混蛋”的水,结晶就难看和不规则。科学界斥此为一派胡言。

如果读过连阔如描绘民国江湖往事的《江湖丛谈》,就会发现天下江湖术是一家:

就像民国的“跑马招汉”(卖眼药的),用小鸡眼皮假装成从病人眼里取出的“幛子”,菲律宾的“超感觉巫医”先在手心藏一小块鸡肝或羊心,装作用手从患者体内取出病变组织,得意地拿给人看;

又如算卦先生利用人的心理预设一般,美国的信仰治疗师也会这样创造“奇迹”:事先安排人推着轮椅,在入口处邀请老人坐上去,等到祷告环节,主持人对老人大喊“站起来”,老人就站起来了——当然了,人家是走路来的嘛;

事先套取受众信息,方法也如出一辙,比如安排工作人员假扮患者,在开场前找人套话,当主持人打好小抄,展示未卜先知的能力时,还要问观众,你们事先没见过我的工作人员吧?大家都说没有,确实是实话,因为开场后出来的工作人员,是另外一批!

04 热衷理论构建,无意给出证明

虽然接受科学训练对于江湖事来说太不经济,但他们很愿意在构建理论上面下功夫。

实际上,他们比科学家还醉心于理论构建,最好通天彻地,放眼古今中外,把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编织起来才好呢。相反科学家随时准备基于观测结果,去修正自己的理论。前者在理论上的不断包装升级,足以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招。就拿量子物理来说,受过大学教育的也没几个人能搞懂,那好了,就用量子物理让你服气。

《伪科学与超自然现象》一书作者特伦斯·海恩斯评论说:“像‘能量场’‘人体气场’这些概念,科学上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他们甚至援引量子物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真实的证据表明,量子物理支持替代医学的观点。量子物理有一些现象是反直觉的,但其实是可预测、可复现的。”

而听众必然要求给出实证,此时我们就会遇到“观察者效应”了,“超感官知觉”信奉者就这么干的:面对科学家的控制实验,他们的“超感官知觉”失灵了,原因是——他们的心理能量受到“负面气场”的干扰!就是说,不被检验时,他说存在;一被检验,他说没了,还都是你的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采用了类似的逻辑,使得该理论成了一种未归入伪科学,却符合伪科学标准的东西。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男性都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但实际测试却找不到这种倾向,因为大多数男性的这种倾向被抑制了,测试中不能显示出来……

还有一种面对事实“两头堵”的传统技能,过去“放血疗法”就是这样解释的:病人好转,这是治疗有效;病人死亡,这是病得太重了。

在逃避实证责任这件事上,还是文章开头两位论者技高一筹,用心到令人感动:因为这是高维的规则,咱们在三维空间的观测就不那么可靠,所以你看我们还缺乏一些实证支持。其实你成了“高维人”就都明白啦。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早已提出“可证伪性标准”:一个理论做出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满足“可证伪性标准”,让自己的理论可以被验证,是我们这里谈的又一个硬指标。

05 依赖个案宣传,不做控制实验

实在需要证明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这种故事会就开场了。与科学研究的数字分析不同,个案总是显得新鲜、生动。但如果谈的是科学而非文学,搬出轶闻趣事就表明毫无诚意。我发现,个案叙述是伪科学最能打的那个朋友。

其实个案研究对科学是重要的,特别在研究初期,个案可以提供线索,让科学家知道哪些变量值得深入研究。一项科研的递进,常依照这个顺序: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到了实验研究阶段,科学家需要分离变量,探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科普文章也会以个案来举例,让人获得清晰的印象,但这里有个分别:你是用个案解释一个观点,还是用它证明一个观点?如果是后者,那个案作为孤立事件,缺乏必要的比较性信息,无法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所以无法证明结论。

我们知道,科学实验会设置对照组,比如在一种新药的测试中,必须以此排除安慰剂效应。单是认为自己在被治疗,而且相信治疗有效,就可能缓解一部分症状,人的身心机制就是如此神奇。甚至有研究表明,安慰剂效应在抑郁症治疗中占29%,这使得近一半医生特意给患者开安慰剂,而且价格越贵的安慰剂效果越好。

关于控制实验的必要性,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京说得很形象:“如果把20个头疼的人带到一个实验室,给他们一种神奇的新药,其中10个人好转了,那你没了解到任何东西。”

06 绕开同行评审,直接走向大众

在宣传上的丰富才能,是伪科学有时候压过科学的重要因素。很多领域的专业人士,不擅长把一些基础认知生动地讲给公众听,而对方则深刻了解宣传战的意义。

也确实,一项科学成果并不是直接提交给公众的。科学家将成果提交给科学共同体,也即科学刊物,此时需要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由该领域数位科学家评审通过才可发表。这是科学上的最低标准,目的是确保公开性,让这一成果值得被其他学者检验和应用。

伪科学则会避开科学出版的常规渠道,直接通过大众媒体公开他们的“发现”。电视业的繁荣,方便了不少伪科学门类的传播,更不消说互联网、社交媒体了。

在传媒行业的利益导向下,江湖骗子与科学家混为一谈,是常有的事,甚至压过科普的势头。

早在《奥普拉秀》走红的年代,一些面目可疑的心理“自助处方”就得到广泛传播了,而心理学界的结论湮没无闻——“心理学有关于‘积极思考的力量’这种正规研究,但与《奥普拉秀》上的‘自助处方’没有相似之处。”

07 针对人性弱点,一切利字当头

凡是伪科学或伪宗教,左手用乌托邦贩卖希望,右手以末世论兜售恐惧,最终都落地于牟取暴利。

拿水分子做足了情感文章的江本胜,就是这样危言耸听的:“如果外界的情感会影响水分子的结构,那我们75%都是由水构成的人体,将会受到什么影响?”然后,卖给你价格也很高的“高能水”。

真有人会上当吗?审视一下我们周围触手可及的网络信息,扪心自问,不会感到一阵心惊吗?

既然人有渴求,人会轻信,而且会被人利用,于是相关的利益已经超乎想象。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评论说:“‘催眠减肥’‘激发潜在心灵能量’‘睡觉时学法语’等概念,以及其他利润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心理自助产业,要么不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要么与已有的证据相冲突。”

源自印度的“超觉冥想”,在这方面留下了不光彩的纪录。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1995年写道:

“人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马哈里希·马赫什瑜伽大师,‘超觉冥想’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就催眠术的规则等问题进行冗长的说教。世界各地的‘超觉冥想’组织,据估计有30亿美元资产。只要你交上一定费用,就能教你运用冥想穿越墙壁、隐身、飞翔。他们说,通过他们的协同冥想,降低了华盛顿特区的犯罪率,使苏联解体,还创造了其他现世奇迹,但没有提供一点儿实际证据。‘超觉冥想’组织出售假药,经营贸易公司,开设医疗门诊并创办‘研究’大学。靠具有不可思议的神授能力的领导人,靠对社会的许诺,靠提供魔力换取金钱以及狂热的信仰,这是许多伪科学兜售所谓超自然力的典型手法。”

除了精神上、金钱上的欺骗,伪科学更大的危害在于巨大的机会成本。它完全可能索要生命的代价。最著名的例子是,当初乔布斯被确诊胰腺癌之后,无视医生的建议,将手术推迟9个月,转而选择水果饮食法、水疗法,并向通灵者咨询。他不差钱,但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国内癌症患者因拒绝现代医学,而是另有选择,最终病情加重去世的情况,时有发生。正如几十年前,去菲律宾接受“超感觉巫医”治疗的西方癌症患者,花了钱、用掉了时间,回国之后死去。

既然鱼龙混杂,瑜伽何去何从

以上述这些衡量标准来看,我想回到瑜伽上面的结论显而易见:

它当然会继续作为一种健身方式,一种自主保健的选择,挑战只是怎样做得更科学合理一些。抑或用于个人发展哲学兴趣,都没问题。如果要沾上医学,那就不能满足于顶着“替代”这个修饰语,而是要融入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检验,满足科学实证标准,在辅助性的治疗场景中证明自身的价值(“瑜伽疗法”有了不错的开始),真正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对于替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社会名人做出了糟糕的表态——“主流医学与替代医学互相配合”,完全是胡说。不说替代医学去伪存真,建立科学的标准,反而暗示科学的标准可以在这里拐个弯,真是奇了个怪。

倒是有一处,主流医学可以借鉴替代医学。通常医院里的问诊时间有限,医患互信是个大问题,这种舆论热议时有发生。相比起来,这一点倒是替代医学做得好,不像医院里“工业化”模式的交流,替代医学的服务往往是个性化的,更像私人之间的关注。

事实上,主流医学一直有这种反思,建议医生多一些面对面交流,少用电话或网络,仿佛重温现代医学前辈们的教导——多关注病人,而不是疾病特征

总之呢,不论面对人,还是客观事实,科学都要求我们保持谦卑,向善。也就是说,科学本身有其信念(信仰)的源头。如果瑜伽将来确实能与科学有所交集,它提供的服务真正成为了科学的一部分,那我们首先会看到:它更近于公共知识,而非特殊知识;更趋向诚实,而不是欺骗

瑜伽的功效被无限夸大(瑜伽也属于替代医学)(3)

卡尔·萨根

“一位妇女在丈夫的忌日去扫墓,还跟丈夫聊上几句,我绝不会取笑她。我也怀念自己的父母,有时候梦见和他们谈话。思念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相信‘通灵者’所自吹的本领,我知道,这类活动中充满了欺诈。”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