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勒县国际沙漠治沙示范点(民勤新技术织绿)(1)

项目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通讯员 卢武林

近日,在距民勤县城20公里的西大河小井子治沙区域,“近自然仿生学原理”行带格局低盖度造林与五带一中心技术研究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一片片草网格状双眉式、稻草集束直立式、尼龙网等沙障,按照线性、间隔多行交错排列,如同“魔方”般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住。

“气流经过沙障时,‘魔方’形成的‘减速区’消耗了风的动能,加速了能量损耗,达到了固沙、阻沙的目的。”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科研人员一边逐一测量沙障宽度、高度后,在沙障内点栽了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抗风沙、耐干旱的树种,一边介绍说。

“近自然仿生学原理”行带格局低盖度造林与五带一中心技术研究项目,从近自然思路出发,按照以水定绿、量水而行的近自然学原理,在治沙核心区开展多种沙障模式对比分析及技术研究,重新研究沙区植被和水分,探索“综合沙障配套模式 行带式格局低盖度治沙原理 灌草结合封育施”的治沙优化模式。

策勒县国际沙漠治沙示范点(民勤新技术织绿)(2)

在沙障里栽种梭梭。

“项目区立地特征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海拔1350至1500米,土壤类型为风沙土,质地为砂砾土,偏碱性。”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林业工程师许芳荣介绍,项目拟建设近自然仿生学原理低盖度造林基地200亩,目前已完成防沙网沙障、口袋式沙障、有鳍编制沙袋沙障、草网格状双眉式等沙障设置和造林工作。项目实施后,将通过多种沙障模式研究生态保护效果,通过不同树种不同行距林带的对比,研究确定更适合的防沙造林树种、密度、林带模式,助力民勤生态治理能力稳固提升。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沙化土地面广量大,治理难度大任务重。近年来,民勤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治沙模式,找准找实防沙治沙与绿色增收的契合点,探索不同沙地类型植被种类的配置模式和植被恢复方式,为荒漠化治理贡献了“民勤智慧”。

策勒县国际沙漠治沙示范点(民勤新技术织绿)(3)

项目现场不同的沙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