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生态治理(东湖漫评保护生态环境)(1)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共建生态宜居、美丽富饶的地球家园营造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和则生,合则兴”,这是自然界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类“掠夺式”开采利用自然资源活动频繁加剧,当我们欣喜于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的同时,大气、水环境污染越发严重,极地冰川融化、臭氧层空洞变大、自然灾害频发、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自然万物的滋养不息,人类就难以生存发展;反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人类社会才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无论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典籍故事,还是“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的发展智慧;无论是“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的治国善举,还是“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的生态理念……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件大事上,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也勾勒出一幅幅“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田园诗乡”的壮美画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相关法规方案的先后出台,到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战略方针的持续推进,再到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创新发展……一系列制度建设的次序推进,一项项举措的稳步落实,无一不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论证。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眼睛”,就是守护生命健康,必须久久为功、一以贯之。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海洋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同时,也要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发挥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用技术见证自然的美好改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需要国家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凝聚共识。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坚持绿色出行,积极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主动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做守护生态的“忠诚卫士”。另一方面,要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宣传者”。每年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湖北襄阳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居民朋友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为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文明、守护地球家园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上,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秉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博大胸怀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责任担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画卷必定更加波澜壮阔。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湖北襄阳)

海报、摄影:王丽(湖北襄阳)

责编:詹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