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12月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摄影报道)豆腐谐音“都富”、“都福”,寓意好,深受烟台人喜爱。烟台人爱吃豆腐,在烟台人的饭桌上,总是少不豆腐。记者在烟台东方文化市场东方北路靠近一家豆腐坊,尝到了烟台地道的老豆腐味道。

老唐推荐天津八珍豆腐(莱阳妇女宋玉珍)(1)

老唐推荐天津八珍豆腐(莱阳妇女宋玉珍)(2)

50岁的宋玉珍正与丈夫在自家的豆腐作坊里,夫妇配合默契,将清洗干净的黄豆进行磨豆打浆、煮浆、过筛等工序,一块块鲜嫩的豆腐出炉了。

宋玉珍老家是莱阳大夼北苟格庄的,此前夫妻俩上班打过工,对象出去跑过运输,在家里搞过养殖。农村经济不发达,夫妻俩希望孩子更好的有个发展,他们俩从莱阳学会做豆腐,一起来到烟台东方文化市场开了家豆腐坊。

老唐推荐天津八珍豆腐(莱阳妇女宋玉珍)(3)

提起为啥要做豆腐成为营生?宋玉珍提起小时候吃豆腐的感觉:在老家的时候就感觉这豆腐好吃。我记事的时候农村5天一个集赶集,老妈每次都回来就是买块豆腐。

“我记忆中,妈妈一从集上回来,我用手摸一摸这豆腐热热的,心里就很美,连盘子都来不及找,直接用手掐下来一块放在嘴里,那味道真的是太美了!太好吃了,那时候就想着,等某年某月,我能不能做豆腐?”宋玉珍说,农村每到年节,都有做豆腐的习俗,很多庄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自己的公公也会做,而且做豆腐手艺相当不错。

“刚结婚的时候,我上俺公公家,吃到他亲手做的豆腐,它跟外面买的豆腐味道就是不一样,是原汁原味的豆香味儿,吃一口,感觉软硬适中,软软的糯糯的那种。”

为了学习做豆腐的手艺,两口子没少花功夫学习。

老唐推荐天津八珍豆腐(莱阳妇女宋玉珍)(4)

“做豆腐关键在点卤水,向老人学这门手艺的时候,就是凭着眼睛和手上的准头,看看豆腐花是小米粒状还是小花,反应成什么程度,卤水放多少没有什么很准确的百分之多少的比例,就是经验。”宋玉珍回忆起往事,说卤水点多了吧,它老了,吃起来又涩又硬,不好吃,点少了压不成豆腐,只能倒掉。

时间都不记得多长时间了,弄不成了就倒掉,糟蹋不少原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不长,他俩就学会了传统豆腐的制作技艺,回烟台,就操办起豆腐作坊,一台磨豆机、一张桌子、模具等等灶就是豆腐作坊的全部。

有句老话,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磨豆腐要起早贪黑,从捡豆、泡豆、磨豆、滤浆、煮浆、点卤到压固,待这一道道工序完成下来出了豆腐,已经累得直不起腰、睁不开眼了,还要站摊位。等晚上收摊回家吃饭睡觉到早上又开始忙活,这连轴转的营生不是一般人能够支撑得久的。

“我每天早上三点来钟就起来干活,晚上八点才能回家,非常的辛苦。”宋玉珍说,有些豆腐坊做出的豆腐吃起来,总是找不着老辈的那个味道,她一直就是坚持做老味道的豆腐。

责任编辑:赵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