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道三国,开篇便从名马讲起吧!

一、三国名马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英雄配宝马,于是各种宝马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其中有许多广为人知的名马,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的就是宝马赤兔,还有载着刘备越过数丈檀溪的宝马的卢等等,也有张飞的万里烟云兽,和先属曹操后被赠与张辽的爪黄飞电,等三国时期的名马。

1、的卢

的卢,又作的颅,古代一种白额马,亦称为馰颅馰颡【dì sǎng】,又称戴星马的颡

三国时代刘备所乘的名马的卢又名榆雁,相传是匹凶马。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伯乐《相马经》提到:“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

2、绝影

绝影,东汉末年曹操的座骑。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2)

3、爪黄飞电

爪黄飞电,三国时期著名马匹,曹操的爱驹,其高大威武,体态庄严,名字与众不同,气势磅礴。

由于气质高贵,曹操很少骑它出征。

此外,爪黄飞电亦是三国四大名驹之一,与赤兔、的卢及绝影齐名。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3)

4、赤兔马

赤兔马是《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中登场的宝马,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

依《三国志·吕布传》,吕布“有良马曰赤兔”,当吕布在袁绍的手下时,被托进攻张燕。

吕布骑着赤兔良马冲入敌阵,击败了张燕。

自从吕布被逮以后,再也没赤兔马的消息了。

在《三国演义》中,赤兔马是与西方交易得来的,而且还是罕见的一日千里宝马,原属董卓所有,董卓遣人送与吕布,怂恿吕布杀了其义父丁原投靠董卓,之后,吕布在徐州战败,为曹操所杀,赤兔马便为曹操所得。

之后,曹操进攻取得徐州的刘备,刘备战败,刘备手下大将关羽为曹操所擒,曹操为了要使关羽加入,将赤兔马转送关羽。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潘璋部将马忠生擒,为吕蒙所杀,赤兔马被赐予马忠,遂绝食而死。

赤兔另一义为传说中一种红毛兔的瑞兽。

唐朝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九·兔第十二·叙事:“瑞应图曰: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

还有一说:赤兔乃赤菟之误,“菟”者,虎也,春秋时楚人称虎为“於菟”。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4)

二、刘备:194-223年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此后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

他曾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前,将徐州让与刘备。

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季汉。

《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 ,葬惠陵。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5)

2.1、关羽:194-220年

关羽,字云长,小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雅号“美髯公”。汉末三国时期名将。

关羽早年犯事,流落到涿郡,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跟随刘备颠沛流离。

他雄壮威猛,号称“万人敌”,曾被迫暂居曹营,亲自斩杀颜良,受封汉寿亭侯,后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

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荆州地区。

刘备入川后,关羽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得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

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麋[mí]芳、士仁都背弃关羽。

同时,关羽又在与曹操部将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败走麦城,兵败被杀。

谥曰壮缪侯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

清朝雍正时期被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

毛宗岗称其为《三国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6)

2.2、张飞:194-221年

张飞,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飞勇武过人,与结拜兄弟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张飞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公元196年,张飞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

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

公元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徐州刺史车胄[zhòu]

后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

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

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

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hé]

在武都之战中,张飞兵败而还。

刘备称帝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曰桓侯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7)

2.3、陶谦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人,东汉末年大臣,汉末群雄之一。

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

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

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

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lì]阳侯。

陶谦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所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终年六十三岁。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8)

2.4、下邳之战:198年

下邳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是三国时期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吕布集团覆灭,吕布被杀,曹操取得徐州,使得自己在和袁绍的决斗中避免了因为主力部队迎战袁绍而导致后方空虚,被吕布乘虚偷袭的危险。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9)

2.5、三顾茅庐:207年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

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后人将其更名为《草庐对》)。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后来的种种攻略皆本于此。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0)

三、建安文学:196-220年

建安文学,指中国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及其前后撰写的各种文学作品,风格独特,在文学史上获得崇高评价。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和蔡琰[yǎn]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1)

3.1、建安七子:1496-220年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2)

3.2、三曹:196-232年

三曹”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由于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于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因此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又有与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合称“建安三曹”或“三曹七子”。

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氏父子的作品,明朝张溥辑录有《三曹集》。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3)

3.3、游仙诗:196-420年

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

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等辞赋。

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pú]和晚唐的曹唐。

根据列子、庄子等人对于神仙传说的描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逍遥而游的仙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

秦始皇曾作《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这些《仙真人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4)

3.4、蔡文姬:207年

蔡琰(生卒年不详),本字昭姬,晋朝避司马昭讳称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蔡琰[yǎn]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

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

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后嫁给董祀。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另外,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这里我们便不多加赘述了,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查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5)

四、官渡之战:200年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是曹操和袁绍间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建安四年(199年)夏,袁绍率精兵十万、精骑万人,由河北南下,欲攻克许都(今河南许昌),消灭曹操。

曹操仅有士卒二、三万人,兵力粮食远不如袁绍。

曹操率主力驻屯许都的门户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以待袁军。

次年(200年)二月,袁军进攻黎阳 (今河南浚县东南),又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为解除白马之围,曹操声东击西,进攻延津,吸引袁绍部分主力,旋又袭击白马,打败袁军。

同年八月,袁绍主力由黄河北岸推进到南岸,继而进屯官渡,阵地东西数十里,与曹军隔河而峙。

曹操派徐晃偷袭袁绍粮车于故市,烧其军粮数千车。

袁绍自恃兵力强于曹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沮授派重兵守护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军粮和许攸关于绕道袭击许都的建议。

许攸料定袁绍必败,遂投降曹操。

曹操接受其建议,亲率五千精兵进袭乌巢,烧毁粮食,大破袁军。

袁绍及其长子袁谭只带八百名骑兵奔逃河北,余众投降,为曹操坑杀。

官渡之战,曹操消灭袁军七万多人,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6)

4.1、白马之战:200年3月-200年5月

白马之战,是东汉末年袁绍和曹操在华北决战官渡时的一系列战斗中的第一次战斗,又称“白马解围”,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采用声东击西战法,解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袭斩袁绍大将颜良的作战。

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曹操采纳荀攸之计,引兵先到延津,佯装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准备乘袁绍分兵应战之机,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

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大量的军队前往延津应战。

荀攸之计的成功实施为曹军奠定胜局。

之后,曹操立刻派遣张辽、关羽突袭白马。

颜良为“一夫之勇”,不善统兵,仓促应战。

关羽刺死颜良于万军之中,白马之围遂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7)

4.2、延津之战:200年5月-200年8月

延津之战,是官渡之战的一场前哨战。此战发生在白马之战后不久,继袁绍大将颜良在白马之战中阵亡后,袁绍军又一员名将文丑被曹军斩杀,令袁军士气大伤。

4.3、仓亭之战:201年

仓亭之战,亦称平丘之战,是袁绍和曹操继官渡之战后,对峙的最后一场战役,袁绍在这场战争中凑足七万余兵力攻曹,曹操由于汉献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诸侯聚兵五万攻袁。

东汉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曹操于仓亭大破袁绍,隔年五月袁绍吐血而亡。

此战最终决定了黄河以北地区的最终归属。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18)

本想把孙权也一起整理了,没曾想有些累了,推迟一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