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丝路·张掖——河西走廊佛教文化论坛”在张掖市山丹县召开 摄影:李保华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桑吉扎西主持。摄影:李保华
2018年9月16日,首届“丝路·张掖——河西走廊佛教文化论坛”在塞上明珠张掖市山丹县开幕。10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文化名人齐聚丝路重镇山丹,共同研讨张掖乃至河西走廊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文明发展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此次论坛规模大、学术成果丰富,对挖掘河西走廊佛教文化底蕴及当代价值,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国际影响。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桑吉扎西主持。
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海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摄影:李保华
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海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欢迎辞。王海峰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进一步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推动河西佛教文化的纵深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出席开幕式。摄影:李保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丝绸之路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丝绸之路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丝绸之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解读丝绸之路、重走河西走廊,寻觅淹没于千年风沙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故事,重新建构当代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带和丝路文化精神,充分挖掘张掖乃至河西走廊佛教文化底蕴及当代价值,对于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董士伟致辞。摄影:李保华
清华大学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董士伟代表清华大学历史系和佛学文化研究中心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感谢甘肃省张掖市政府、山丹县政府对论坛的大力支持。他说,“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张掖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与佛教传播的重要节点,研讨丝路之上的佛学传播和特质,既是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助于佛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向论坛赠送的墨宝。摄影:李保华
论坛开幕式上,桑吉扎西副秘书长上转达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向首届“丝路·张掖——河西走廊佛教文化论坛”赠送的祝贺墨宝。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法音》编辑部主任桑吉扎西,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任、教授杜斗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杨富学,河西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教授高荣分别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演讲。
张掖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重镇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段最重要的文化名城,在中外佛教文明的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
汉朝时张骞、霍去病、班超等出使西域诸国;1600年前,有龟兹高僧鸠摩罗氏东行传法,有法显大师西行取经;公元609年隋炀帝于在张掖召集西域27国君使巨,召开“万国博览会”;唐朝玄奘、义净等先贤大德西行大漠,舍身求法;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旅居甘州。
自古以来,张掖佛教在促进汉唐、宋、西夏、元明以来与西域、中亚诸国等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山丹大佛寺
张掖市山丹县是丝路重镇金张掖的东大门,自然环境优美,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区位优势明显。距今已1500多年的佛教古刹──山丹大佛寺,始于魏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留存于今。唐朝佛典《法苑珠林》记载中国19座佛骨舍利塔来历,山丹大佛寺名列其中。山丹大佛寺内设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一尊,高35米。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
此次论坛的举办旨在搭建传承和弘扬河西走廊佛教历史文化的平台,多层面探讨佛教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功能,继承和弘扬佛教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总结张掖乃至河西走廊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文明发展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建设美好新丝路、新张掖,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等国的文化交流发展。
本届论坛以“河西走廊佛教文化”为主题,围绕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文化、佛教与古代张掖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张掖古代佛教寺院与高僧研究、河西走廊石窟寺造像壁画艺术与新疆及中原石窟寺的关系、“河西学”研究的提出及未来发展、古代诗歌意象中的河西走廊、张掖佛教文化遗产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等八个分议题展开研讨,30多位知名学者在8场学术报告会上发表演讲,与会专家学者以其严谨治学的态度畅所欲言,为丝路佛教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
首届“丝路·张掖——河西走廊佛教文化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清华大学佛学文化研究中心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据悉,主办方还将安排与会专家学者赴彩虹山丹、张掖大佛寺、山丹大佛寺及艾黎捐赠博物馆等张掖名胜及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考察调研。
来源:凤凰网佛教 作者: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