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善的氛围之下,社会信任才能最大化释放

12月13日,黑龙江佳木斯“的哥”丁常福发现一女子摔倒后上前将其扶起,该女子索要电话号码,丁先生随后报警。13日开始,记录整个过程的行车记录仪画面和现场视频在网上流传。被扶的女子王慧菊最新回应称,自己没想过讹人,要司机电话是想着去医院可以直接给司机打电话来接,自己支付车费。王慧菊还称,视频在网上流传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极坏的影响,她要求丁常福在网上道歉。14日傍晚,丁常福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王慧菊需要向自己道歉。

对于这起事件,“的哥”和女子各说各话,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而网友们更多倾向支持“的哥”,认为“的哥”很冤,女子有讹人的意图。在“扶老人被讹”曾发生过的当下,网友们的情绪可以理解,他们朴素的正义感也值得称道,但是具体到佳木斯这起事件,恐怕不能简单地作出道德判断,将其视为“好心没报”的又一例证。

女子和“的哥”的争议,和那种刻意颠倒黑白,反咬一口的讹人事件不同,它其实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民事争议。视频中,小区刚刚下完大雪,“的哥”在小区开车拐弯,女子突然看到车辆,可能是过于紧张,在躲避中不小心滑倒。换成其他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对司机有埋怨或指责,不过是人之常情。而“的哥”下车扶人,吃力不讨好,反而受到指责,并且要求提供电话,心里当然也不舒服。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责任。

扶人反被讹索赔结果(评论的哥扶人被讹)(1)

↑扶人瞬间 图据视频截图

换而言之,这种争议,直接原因是基于“人”“车”两个不同视角下的判断。而“做好事反被讹”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实践焦虑和道德恐慌,则加深了这种矛盾争议,于是双方出于自我保护,都作出了过度反应。类似过度反应,在之前并不少见,比如有的人在见到老人摔倒后,为了防止被讹,先要拍摄视频留存,让自己留一手。这种担心其实可能有些过虑,不能因为个别讹人事件的发生,就认为摔倒老人个个都是潜在的讹人者。

佳木斯此次发生的事件,凸显出一种信任困境。一旦信任缺失,人与人之间,往往对善行缺乏应有的理解。受善者倾向于不相信他人是出于本能的同情,而作为施善者,则往往会小心和敏感,害怕遭到算计,哪怕只是要一个电话,也会认为对方是别有意图。双方都处于紧绷的状态,矛盾导火索一不小心就被点燃。

扶人反被讹索赔结果(评论的哥扶人被讹)(2)

↑网友评论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在老人摔倒需要扶这样的场景下,当事双方恐怕都应当抛弃自我防御的心理,本着一种共情,大家都应该相信“善的本能”,而不是动不动去猜忌、计算,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加深相互之间的隔阂。作为围观的民众,对于当事者的言语和举动,也不能过度解读,进行恶意揣测,搞得人人自危。只有在这种友善的氛围之下,社会信任才能最大化释放。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于平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扶人反被讹索赔结果(评论的哥扶人被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