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真实历史还是故事(不一样的视角细扒正史)(1)

鸿门宴是真实历史还是故事(不一样的视角细扒正史)(2)

鸿门宴发生于公元前206年,灭秦战争结束,项羽分封诸侯之前。说的是刘邦到鸿门的项羽军营解释请罪的故事,鸿门宴成为古往今来不怀好意饭局的代名词。

鸿门宴时各主角的年龄:刘邦51岁,项羽27岁,张良45岁,项伯比张良大,樊哙37岁,范增70多岁。刘邦比项羽大24岁,完全是两代人,相当于老子算计儿子。

先看一下当时的局势:

楚怀王:项梁死后,楚怀王短暂掌握了局势,整合了项羽和吕臣的部队;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命刘邦西进咸阳灭秦;命宋义、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对抗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在项羽杀掉宋义后,只得封项羽为上将军,统帅各路诸侯。此时楚怀王已成为吉祥物,只是义军名义上的领袖。

刘邦:因秦军主力围攻赵国、随后被项羽消灭,得以较为顺利的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在关中废秦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收拢人心,并遣将封锁函谷关,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做出了长住的姿态。如果按照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是合理的。奈何形势比人强,楚怀王此时已沦为吉祥物,这个约定能兑现的可能性大打折扣。

项羽:在巨鹿之战及随后的战斗中消灭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应该明确,在灭秦战争中项羽出力最大。巨鹿之战震慑了各路诸侯,项羽召集诸侯进见时,诸侯吓得跪着进入。击败秦军的威望和逆天的战斗力使他真正成为了诸侯的上将军,具备了分封诸侯的实力,此时刘邦成为其最大的障碍。

秦王朝:主力在巨鹿之战被项羽消灭;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接下来到了坐下来分果果的时候。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各路诸侯40万大军西行灭秦。听说刘邦封锁了函谷关,大怒,命英布攻破函谷关,刘邦的封锁轻易被打破,可以看出双方实力的差距。接着项羽率军到达戏水之西,驻扎鸿门;刘邦率10万大军,驻扎灞上。“遣将守关”这件事很恶劣,后果很严重,随后一直是刘邦方面向项羽解释的重点。

有人对项羽的兵力存疑,认为这些部队包括各诸侯的兵力,项羽实际掌握的军队远低于此数。但是,即使刘、项军队数量换一下,刘邦也不是对手。参照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军队数量及物资供应大部分时间都占优,但直到韩信指挥垓下之战前,一直处于被吊打状态。如果此时同项羽交战,刘邦必败无疑,所以刘邦一方的形势不妙是肯定的。

刘邦左司马曹无伤见项羽攻破函谷关,又听说项羽大怒,要攻打刘邦,觉得刘邦肯定干不过项羽,死定了。想提前在项羽处挂个号,日后有所封赏,就派人告诉项羽:“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占有秦宫所有珍宝。”

我国地大物博,任何时候都不缺这种投机分子,不过很显然,这次曹无伤没有看对风向,项羽太不解风情,把他的小命给搞没了。

项羽大怒:“明早给大家好好吃一顿,干死刘邦这孙子”。(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旦日”有三种解释:1、太阳初出时,天亮时;2、明天,第二天;3、每月农历初一。显然不是第三种。项羽的本意应该是:明早起来,准备酒菜,吃饱喝足后,开工。因为是犒赏,吃的应该比平时好一点,再喝点酒,时间就到了八、九点。那么今天晚上伙头军就该准备酒食了,这样刘邦必须在次日六、七点就到达楚军军营见到项羽,时间很紧迫。

范增全力支持,笑眯眯的说:“好的,好的。刘邦这小子不地道,欠揍,好好干!”范增坚决的态度使他成为宴会上杀刘邦的主要推动者。

项羽的叔父、楚国左尹项伯和张良是过命的交情,不想看着张良陪刘邦一起挂了。连夜跑到刘邦军营,要张良和他一块走。项伯对朋友是够意思的,但对项羽的楚军阵营来说,这是泄露最高军事机密。此人完全没有大局观,如果知道自己的侄儿以后会被逼自杀,会不会后悔?

张良说,我是作为韩王属下来护送刘邦的,这样走了不仗义,得和刘邦说一声。刘邦听了大惊,不过很快就搞清了状况,有了主意。让张良请项伯进来,项伯开始不愿意,如果见了,救朋友就变成了通敌,但在张良的一再请求下,没原则地同意了。刘邦开始表演,对项伯极力拉拢,为他敬酒祝寿,和他约为儿女亲家,当然危机过了,刘邦也就不会再提。但项伯相信了,这是我亲家了,接下来保护刘邦格外卖力。项伯成了鸿门宴的关键人物,他做了两件事救了刘邦:第一是替刘邦向项羽解释,打消了项羽攻击刘邦的念头;第二是范增策划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时,直接下场同项庄舞剑。

已经是一家人了,接下来刘邦给项伯洗脑:我入关以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没敢动,只是对户口进行了登记,对各类仓库进行了查封,只为等项将军到来。之所以“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意外变故和盗贼窜入。我们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哪敢谋反啊!请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

这一套说辞,以后出现了好几遍,项伯对项羽、刘邦对项羽、樊哙对项羽都说过,又有所不同。

并写了一封信带给项羽,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定要早点来向项王道歉”。

项伯连夜赶回禀告了项羽,还加上了自己的美言:“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入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他,这不合道义,不如就此好好待他。”项伯于私是项羽的叔父、于公是楚国左尹,说话较有分量,当然项羽也有些自己的考虑,就答应了,基本打消了攻打刘邦的念头。

如果你女朋友父母已经答应你去他们家了,你们的婚事八成有门。这是项伯为刘邦立的第一件大功。

第二天大清早,刘邦带一百多随从来见项羽。先赔罪服软,重复了一遍说辞后,又补充:“现在一定是有什么小人说了坏话,才让您和我有了矛盾。”刘邦还没有问是哪个小人,项羽就把曹无伤出卖了:“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这导致刘邦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曹无伤剁了。项羽丝毫没有考虑曹无伤的安危,也没有安排刘邦回去后把曹无伤送过来。令刘邦阵营潜在想投奔自己的人心寒,也间接帮刘邦稳定了队伍。这时,韩信、陈平还是项羽阵营的人,以后会投向刘邦,成为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得力助手。

对比从刘邦阵营投向项羽的曹无伤和为救张良短暂停留汉营的项伯:刘邦把不愿见自己的项伯发展成自己人,在鸿门宴上起了关键作用;项羽则顺嘴就把曹无伤坑死了。俩人处事差距巨大,如果不是项羽战斗力惊人,楚军坚持不了五年。

接着项羽留刘邦一起喝酒,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坐一圈。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杀刘邦,项羽没反应,然后出去叫来项庄舞剑,项伯立即起身同舞保护刘邦。范增年纪大,社会经验丰富,头脑清醒,知道让刘邦活着后患无穷,杀掉刘邦没错。但我就纳闷了,他这是让项羽亲自动手吗?这可行性也太差了吧?

张良见状,出去找到樊哙,樊哙立刻持盾带剑闯进大帐。项羽伸手握剑挺直了身子,也不是怕他,项羽在郡守府能独自杀死一百多人,勇武无人能比。问明后,赐酒,樊哙喝掉;赐生猪肘,樊哙用剑在盾上边切边吃。然后向项羽解释并多加了几层意思:秦行暴政,天下都背叛了他;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你不占理;刘邦功高不赏,却要杀害他,你将来死路一条,我认为你不会这么做。项羽无话可说。

樊哙大义凛然、头脑清醒,很给刘邦加分,使项羽理屈词穷,彻底打消了杀掉刘邦的念头。楚汉战争中,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樊哙有数次突出的表现,已经超越了周勃、灌婴等,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武将了。

没多久,刘邦尿遁,带樊哙等四人抄小路回营。估计刘邦回到军营时,张良进去致歉,向项羽、范增献上礼物。范增说出了整篇中多年来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竖子不足与谋也!”。

整个宴会中,项羽基本没什么反应,似乎一直在被推着走,猜测一下他的想法:刘邦既然已经服软,那就没必要非杀了他;而且是他先攻进咸阳,还有怀王“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杀了他不道义,算了吧!

总结一下:鸿门宴的主题就是刘邦向项羽服软,打消项羽进攻自己的念头,这个目标达成了,也从鸿门宴安全回营,刘邦成功了。项羽也不是一无所得,在刘邦服软后,成为事实上的帝王,司马迁给他的传是“本纪”。随后分封各路诸侯,达到了人生巅峰。

但是,如果他知道以后刘邦会逼得他自杀,一定会后悔今天放过刘邦。道义固然不宜打破,但万物皆可沽,唯待价耳。看看人家袁世凯,刺杀了宋教仁,总统宝座就妥了。有人说,项羽是一个贵族,信守承诺,不愿出尔反尔。也可能项羽还太年轻,不如刘邦对世事看得通透。

楚汉战争后期,项羽有进步了,知道埋伏弓箭手射刘邦,可惜没有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