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少时流行爆款,别说你看不懂!第一批90后奔三倒计时,但咱不能就这样过气!从帮少时偶像登顶超话榜,到聊天时收藏的“尔康表情包”;从讨论琼瑶剧的男角色,到重温喜剧中的爆笑时刻…90后“考古发掘”当年的流行文化,不断成为新的网络热点。

今日,#第一批90后马上就30了#话题,火速登上热搜。

90后可以说说自己目前的情况吗(第一批90后马上就30了)(1)

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是不是吃了一惊(主要是接受不了)……但是仔细一想,“第一批90后马上奔三”说的也没错,毕竟最早的00后都已经成年了。那么,提到30岁,你想到了什么?

有些网友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毕竟俗话说“三十而立”,他们也是立住了……

@柒可可可:还凑合,卡里有钱,车里有油!

@小孟小孟来来来:古人云,三十而立,90年的我,已有老婆孩子,房子车子。

@我的小丑啥时候抽到:还好我结婚了…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当然更多的网友跟小编一样暂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纷纷表示:救命呀,怎么这么快,我不接受!

@锦瑟沐沐:别来提醒我,我想静静

@-洋芋头-:我还年轻,我正值大好青春

@一笑倾丞_:突然被你点醒我马上就要30岁了你好讨厌,你走开。。。

@大迷姐:干嘛要提醒我们,难道我们不知道嘛

@锅巴锅巴: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我不接受!

@米西米西:行了行了,知道了,别总提,虽然但是我不听

接受不了的原因,小编总结出来基本是:没钱、没房、没对象。哦,对了,还有,没有头发。

还有一些“年轻”的00、10后来捣乱:

@谁在熊: 别怕,我们10后不会叫你们奶奶的

@Jacob的围博: 叔叔阿姨们好

@厮糯Snow: 作为第一批00后,我要提醒一下90后的叔叔阿姨们,你们该“退位”了

我劝你们善良!对此,小编只有不厚道的说一句:那啥,通知一下:80后就要40了哈!

哪个瞬间,觉得自己已不再年轻?

@xiang雯子: 印象特深刻,之前裸辞去找工作,公司前台登记名字和年龄的时候看到前面全是刚刚二十出头的小孩时,就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老了

@蒜味程咬金: 陪着我妈办完养老保险的瞬间

@Ms白马小姐: 当自己的同龄人朋友圈晒娃,而自己分享音乐的时候;当比自己年轻的朋友已经二娃的时候;当再被小朋友喊姐姐已经不好意思的时候;当饭量差不多但体重却不时往上涨的时候,还有很多很多吧。

@躺着睡觉的不倒翁: 当被小孩子叫叔叔的时候

@hanlens宋同学你好: 去体检的时候

@只爱喝白开水xx: 突然不能连着熬夜了

@亦亦随风: 父母出门玩开始不放心的时候,坐地铁要我画线路图的时候

@心所向路很长: 周围的朋友都开始陆陆续续结婚了

@克里斯酥: 百度skr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感觉我瞬间老了

@枣糕卖完啦: 热搜上的明星都不知道是谁的时候

最大90后如何避免“中年心态”

新年伊始,就有不少人惊呼:“年纪最大的90后快30岁了!”古人讲“三十而立”,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也把30岁当成人生和事业的一个分水岭,若不能在30岁之前小有成就,很多人就会陷入莫名的焦虑乃至恐慌中。更何况,一些自媒体也不会放弃借机刺激舆论、引导流量,大谈特谈“你身边优秀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话。30岁的人一只脚已经迈向了中年,这更让很多自认为事业无成或孑然一身的年轻人深感忧虑。

与忧虑相伴的,是一种叫做“中年心态”的情绪。当90后职员手握保温杯在格子间里穿梭的时候,当大龄未婚的“空巢青年”们看到自己头发日渐稀疏的时候,很难不焦虑。有人因此始终局促不安,而也有很多人陷入了一种所谓的“佛系”状态:反正生活就这样了,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满足,还不如没有欲望….。.

“中年心态”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它的确广泛存在,没必要对其有太多道德意味上的评判。“存在即合理”,寻找其中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年轻人当下的心理状况。首先,进入所谓的“中年”,当然是个被迫的状态,毕竟没人真的想变得苍老,因为“中年”意味的不只是所谓的“成熟”,更有身体的疲劳、心灵的焦灼。年轻人在“不想长大”的氛围里一天天变老,可以说既现实又无奈。曾有人跟笔者吐槽,自己漂泊在北京好多年,还没买上房子,也没拿到户口,单身多年还找不到另一半,自己却早早地过上了“中年生活”,但老家同龄人早就结婚,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典型,当外界认为他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他自己却觉得中年已至。因此,“中年心态”是一个现实所导致的无奈结果,囿于那些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很多90后也不得不提前进入这种焦虑心态里。

其次,“中年心态”往往体现在独处时,而一旦进入同龄人的活动现场,他们又会很快“回到”年轻人的欢腾状态里,这是区别于真正的中年人的地方。譬如,每逢傍晚,三里屯酒吧街灯火通明,很多年轻人在里面寻找生活的快慰,也有不少是脱离了一身疲劳的上班族。而在更多的饭局中,90后们在推杯换盏之中也是不亦乐乎,全然忘却了工作和生活的烦恼,或者在相互吐槽之中寻找生活的存在感……然而,当他们回归到个人世界里,面对家中空无一人的房间,还是会感到很大的疲惫感,感到生活索然无味。更何况,不少年轻人被失眠问题困扰,既然睡不着,就难免胡思乱想,有些问题越想越复杂,越想越纠结,这些孤独的年轻人也因此更快地进入了一种无边的苦涩感中。

“中年心态”还体现在一些年轻人把现实生活弄得异常紧张,却没有太多的精神生活。正是因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年轻人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但过度现实沉重的东西压垮了他们,不得不在物质生活的锁链里艰难挣扎。一些年轻人甚至开始否定自己过去的价值观,网上常见的“三观俱碎”式的表达,就与此相关。当年轻人看到公共事件中的不正义现象不再义愤填膺,当面对周围环境只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得失,那么他就逐渐失去了一个青年的锐气与正气。甚至,有人对此已经不会再有反思,他们已经彻底“向这个现实世界投降”了。

这些问题都是“中年心态”的表征,大家对此往往避之不及,但似乎多数人又在实际上逐步滑向庸碌乏味的生活。要避免“中年心态”,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找准定位。具体来说,就是明确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想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逐步走到而立之年的人虽然没法继续沉浸在所谓“诗与远方”的梦幻世界里,但也不等于就完全倒向庸俗的油腻生活。一个能认清自我并学会与生活、世界和谐相处的人,就不可能被油腻的现实同化,也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初心。

再者,避开“中年心态”也需要年轻人之间的相互砥砺与帮扶。譬如,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往往会可以避免自己丧失前进的动力,因为这个大环境就是竞争激烈的,就是充满活力的,很多人在工作之余还不间断学习,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如此一来,他们也不会进入庸碌油腻的生活。但是,还有很多年轻人会吐槽身边的环境犹如一潭死水,工作缺乏挑战性,上升空间不大,时间久了,自己也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心灵的衰老让生活乏味无聊。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早衰”的理由,说到底还在于自己如何看待现状,如何解决问题。环境既是人造就的,也是可以人为改变的,尤其是年轻人多的地方,就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当年轻人们在一起聚餐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相互鼓舞而非悲观吐槽?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刺激想象力和打开发展空间的思考?如果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即使身体日渐衰老,他其实依然是年轻的。

延伸阅读:

90后“不想长大”,不如拒绝油腻

第一批00后已经成年,第一批90后马上就要到而立之年。但当下,“少年感”成了高频词,一些成年人热衷于过儿童节。有人发问:是什么让90后“不想长大”,或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长大?

现代社会学制的延长,读了研究生的年轻人步入社会就在二十四五岁了,他们独当一面的年龄确实在推迟。同样是18岁,在30年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但在今天,18岁的年轻人多数都还是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这种整体年龄认知和社会运行节奏的改变,自然让年轻人的“少年感”延长到青年阶段。在传统社会,年龄象征着经验和资历,而到了现在,年龄则意味着被淘汰和歧视。正因为整个社会都更加推崇乃至讨好年轻人,所以,即便一些人早已不是少年,却刻意保持一种年轻的“人设”。某种程度上说,“装嫩”成了一种刚需。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也约束了年轻人该有的成长。在高房价和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体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专注于自我。他们不再热衷于买房和买车等高消费,推迟结婚和生育,甚至主动调低生活目标,而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个人的喜好之中,同时不自觉地为自己涂抹上一层“我还是宝宝”的保护色。对于这个群体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首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也是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进步的一种产物,他们更多需要的不是担心而是信任。因此,对这一群体不必过于忧心忡忡,甚至急于为他们贴上负面标签。另一方面,需要家庭重新思考丰裕物质条件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如克制“不知节制的疼爱”,大的社会运行机制,也应为年轻人留足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比如避免阶层固化,建立更开放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更多可以担责、成长的渠道。

小蒋随想:在很多人眼中,长大不是问题,变老是很大的问题。这有什么区别?十八九岁时可以自豪高喊正在迈向“奔二”的大道——脱离高中苦海,父母不再严管,恋爱无需遮掩,感觉获得自由,彷佛出笼小鸟。转眼到了二十八九岁,“奔三”绝不值得炫耀,女生不愿变“大姐”,男生不想成“大叔”,化妆品厂商甚至宣称“抗皱要从25岁做起”。这还不算完,眼瞅着面临“上有老下有小”,自由被责任取代,“成长的烦恼”似乎一箩筐。上述感觉不是从90后肇始,80后、70后乃至更年长的人们,心中难道就不曾掠过对年龄以及责任的恐慌?然而,恐慌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岁月的车轮不会因为“宝宝不开心”而停转,“不想、不承认长大”只是自欺欺人。要想让自己保持青春活力,就该有年轻人该有的样子;不想让自己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样,就应体现在行动中。具体就是,积极向上,努力做事,愿意接受新事物,勇于迎接新挑战;反感“中年油腻”,别烤串啤酒可劲儿造,更别回家就葛优躺,管住嘴迈开腿,运动健身不可少……成熟而不世故,活泼却又笃定,严谨不失宽容,面对这样的人,谁都愿意亲近。反过来说,玩世不恭,暮气沉沉,做事不靠谱,“啃老”挺专业,“永远长不大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大不易”,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小确幸”,如果强调自己这代人特殊,意思不大。讨厌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最好做不被标签化的事。最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北青网 中国青年报 人民网

硬汉男星被曝出轨后又拒降8750万片酬?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搜更多猛料

,